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晚唐诗人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倾向?
杜牧在文学史上曾被许多人当作“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才子”。他也的确有因失意而生活放荡的一面。但事实上,他首先是一位关注民生、富有识见才略的有志之士。
他是一个写政治时事和政治抒情诗较多的诗人。在《感怀诗》、《雪中书怀》等长诗中,他纵论时事,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
他尤其对被吐蕃长期侵占的河湟失地,以及流离失所的人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关怀,如他的《早雁》一诗就如此: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他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南逃难民的真挚同情。
杜牧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他对妇女不幸命运的描写上。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等,是以沦落的女子为题材写的长篇抒情诗。
另外,他的古体诗抒情、议论、叙事舒卷自如,笔力豪健;他的律诗清新流丽,毫无雕琢之感。但他成就最高的,还是咏史和写景抒情的七绝。这些诗呈现的审美倾向精炼、含蓄、婉转、常常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表达丰富的情思。
杜牧作为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理论也与众不同 ,“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推崇李白、杜甫和韩愈,“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社会背景
在907年唐朝灭亡之前的七八十年 ,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此时的唐中央政府日渐衰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在多重剥削压迫之下,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治更加腐败,再加上吐蕃、南诏、回鹘等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入侵,唐帝国已是岌岌可危。
个人背景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三朝元老宰相杜佑之孙,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博古通今,二十六岁,高中进士。目睹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很想有一番作为。读书时特别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尤喜论兵,作文多篇,注释《孙子》。
创作实践
- 部分作品表现了一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感怀诗》 ,感叹藩镇割据横征暴敛给民生造成的灾难;《郡斋独酌》则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河湟》对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 大量咏史诗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代表作《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则是对历史上成败兴亡事件的独家议论。
- 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才情俊爽,思想活泼。
4 . 也有一些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作品,思想感情不够健康,明显与自己“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创作主张自相矛盾。
总之,杜牧在晚唐众多诗人中别开生面,成就显著,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对后世影响较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又制策登科,授宏文馆校书郎。曾任黄丶睦等州刺史,转司员外郎,死时五十一岁。杜牧所生的时代正是唐代后期多事之秋,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恢复唐帝国昔日的繁荣与昌盛,自称:“岂为妻子谋,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舞,兰沚浴河湟。"杜牧在生活上放达自任,不拘小节。他自称:'嗜酒好睡,其癖已痼,往往闭户,便径旬日。吊庆参请,多亦废阙。'这种生活态度虽也表示了对礼教束缚的蔑视,但更多地是出于对自己遭遇不满的缘故。他有一些诗写对妓女的情爱,虽不能说没有一些真实的情感,而总的说来从士大夫玩赏女性的心情出发,连他自己也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在文学上有着比较进步的见解,他主张文章应'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把内容放在首要地位,指出形式是从属内容的。这就是他的诗作审美观,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在自己的创作中他力图贯彻这种主张,即文章为事雨作,不作无病呻吟。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伏以元和功德,凡人尽当咏歌记述之,故作《燕将录》;往年伐吊之道未得其所,故作《罪言》;……宝历间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他的诗作多是为了讽刺时弊,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提到杜牧,先奉上一碟老少皆宜的开胃小菜: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作者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一句作铺垫和烘托。而“红于”则是春花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一笔重写之后,全诗戛然而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