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品味诗歌的语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的名句?
那些美好的字句,那些动人的情感,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看,竹姿映;听,语从容。在宋词中,体会汉语之美。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形容品味的诗词?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 《离骚》
释义: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是稳中的莲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释义: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以观赏了。诗中体现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释义:一生沉浸在绘画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迈,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薄。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和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
释义:桃树和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的花朵和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就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的小路来。司马迁这句诗词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语文教师招聘备考,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以唐代为届,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之前称为古体诗,也称古风,唐之后为近体诗。诗歌的语言富有跳跃性,特别讲究练字。对此,我们如何读懂古代诗歌呢?
在我们读懂诗歌之前,必须对诗歌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我们才能准确深入地读懂它。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方式上通常有记叙、抒情、描写、议论四种。描写时经常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等方式。抒情时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了解这些艺术手法后,对于我们了解诗歌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诗歌的结构对于我们读诗歌大意起到了提示作用。例如:首尾照应句,我们可以根据前文的因,得出后文的果。还有卒彰显志句,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尾句,就可以知道诗歌的深意。先景后情句,根据景色特点,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羌管悠悠霜满地”,通过"羌笛与霜"表达了边疆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再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样清冷的景色中就预示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愁绪与痛恨。另外,诗歌结构上还会注意过渡、铺垫、伏笔的安排。
第三,诗歌的写作中经常用到修辞,借助修辞来表意。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有“归雁入胡天”的比喻,有“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对比等等,了解修辞就能让我们基本了解诗歌大意。
第四,诗歌常用技巧有: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彰显志、联想与想象。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赋比兴,以水鸟和鸣来比喻引出君子对淑女地追求。知道了赋比兴,就知道了这句话要写的重点,重点写人,而非物。所以对于诗歌技巧,我们要灵活掌握。
第五,要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叫弦外意。有时又含蓄蕴藏,委婉表意。表面不用一字,内里却尽显其意。如“将军角弓不得控”中,没有一个“寒”字,但是边塞的奇寒却通过“角弓不得控”凸显出来。诗歌语言有时看起来浅显易懂,实际上是主旨深远。
在了解诗歌技巧之后,我们面对诗歌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阅读:
1.关注题目。题目有时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基调等,因为题目可以概括诗歌内容,点明主旨。
2.关注首尾句。首句有时起到点题作用,尾句则多数是卒彰显志。例如“提携玉龙为君死,赢得生前身后名。”,很明显地表露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经历。写作时的环境与心态。其次要熟悉诗歌的文字意思,诗歌描写的景物,呈现的意象,蕴含着的意境。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声音的大小,抑扬顿挫。要深入诗歌之中,与诗歌的主人公融为一体。走进去,再表现出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大舞台的传统保留“节目”。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思想感惰,语言品味是常考内容。诗虽然是抒情的,但解答诗歌鉴赏题却是理性的,有规律和技巧可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