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北朝诗歌的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南北朝诗歌的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北朝的音律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大量涌入使得中原王朝开始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主要还是由外来音乐文化起主导作用,《隋书·音乐志》记载: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
名曲: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从曲名来看,最早可能是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与佛教有关的一首民间乐曲。
汉末诗人应璩有“马融谭思于《止息》”的诗句,此曲至晚在马融活动的年代——东汉中期(公元85—150年)已经出现。止息,原为佛教术语,其转意即吟、叹。“广陵止息”亦即“广陵叹”或“广陵吟”。
大约在汉末三国之际(公元196—226年),它已是一首有“曲”有“乱”的大型乐曲(三国·孙该《琵琶赋》)
中国诗歌一直是有韵的。虽然中国人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从梵语的输入中发现了声母、韵母的区别,但先人仍然凭借直觉,在 《诗经》 、《楚辞》这样诗歌的源头,便唱出了声律和协的押韵诗篇。
明清小学,能整理出先秦以来汉民族语言发音的整个变迁情况,有韵诗歌居功至伟。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音律的研究成就很高,总结了汉语的音韵规律,提出了四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诗歌,是后代新体诗的源头。
从诗歌的发展角度看魏晋魏晋和南北朝属于两个?
在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多是连起来称呼的,因为这两个时期其实在文学的表现上有相似性,都属于诗文过渡时期。
以诗歌来说,其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主要以“近体诗”为主,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其发轫与成熟都在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才能达到鼎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有两级分类的,在魏晋时期应该是以永明体为分割界限,永明体之前是一种诗歌形式,永明体之后是另一种诗歌形式。而在南北朝时期注重诗的格律化,对格律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唐朝,但这时候的诗还没有像唐朝一样形成真正的气候。所以南北朝时期的诗词,对于唐代的诗词发展是一个奠定的作用。
所谓有永明体就是南朝时期齐永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系,讲究一种诗的平仄对仗、音韵的新派诗体。在永明体出现之前是保留之前的诗体方式,这种诗体结构不要求绝对的对仗,有点儿像宋词的感觉。比如诗经中说到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有后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是在永明体出现之前的一种诗体形式,前后句里边的平仄音不要求绝对的一致。
到了永明体期间,有个叫沈月的诗人他发现了字的4声变化,所以就发明了平仄音和平仄对仗。而且这一时期的诗很少有重复字出现,是用音的音调去对账,显得更为端庄大气。
南朝永明体之后的诗体,把文字的4声更严格化,把声调引入了平仄也有明显的平仄一致的要求了,这也奠定了唐朝诗体的对仗规则。比如上联要仄收,下联要平收,还有避免重复的字出现。这时诗体的前四句模式就是:平平中仄仄,对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中仄平,后面的诗句可以不用对仗。
而到了南北朝后期,诗体已经发展的更为标准化,形成了标准的格律诗。比如当时南北朝后期的梁武帝萧氏就非常注重格律诗,写了很多绝对的五律诗。比如简文帝萧纲就写过一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这首诗是完全按照平仄对仗来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北朝诗歌的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北朝诗歌的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