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诗歌我本是尘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诗歌我本是尘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尘埃”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尘埃”的诗词,例如: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明·高启《咏梅九首》
朱雀门高花外开,球场空阔净尘埃。——唐·花蕊夫人《宫词》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唐·罗隐《水边偶题》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唐·韩偓《午寝梦江外兄弟》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兵车行》
唐代:杜甫
尘埃诗人是谁?
尘埃诗人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别号。他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因居住在青城山上的一座小山塘旁边,常常身穿尘衣漫步于山间,因此而得名“尘埃诗人”。李商隐以爱情、怀古、山水等为主要创作题材,在唐代诗坛上属于后期“豪放派”,更加突显了他个性化的风格和独特的思想。他的诗作洒脱奔放,风情万种,给人以深刻印象。尽管尘世繁华离他而去,但他的诗歌却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唐诗中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代表之一。尘埃诗人的存在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诗歌的力量,也让人们铭记他的人生和诗歌精神。
1 尘埃诗人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之一。
2 他的真实姓名是郑愁予,生于1953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深受读者喜爱。
轻若尘埃是什么意思?
"轻若尘埃"是一个诗意的表达,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轻盈、飘逸和无拘无束的状态。
字面上解释,"轻若尘埃"指的是像尘埃那样非常轻盈的状态。尘埃非常细小,容易被微风吹动,漂浮在空中。因此,当用这个词组形容人或物时,它传达了某种轻盈、凌空或甚至随风飘动的感觉。
这个词组通常用于诗歌、文学作品或修辞手法中,带有一定的抒情和浪漫的色彩,以创造出柔美、轻盈、飘逸的意象。它可以形容人的心境、思绪,也可以形容自然景观或其他物体的状态。
总的来说,"轻若尘埃"表示某人或某事轻盈、飘逸、无拘无束,具有一种优雅、柔美和如同尘埃般轻盈的特质。
什么叫做诗歌的张力?
诗歌是沉默的语言,静静的待在泛黄的纸张上,无声的传达着它出生年代的脉搏和气息。同时,诗歌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方寸的栖息之地,标志美观的方块字,内里,却酝酿着惊天骇浪的气息和景象。而每每与诗歌不曾分离的,便是"张力"二字了。然则,"张力"究竟是个什么?从何而来?与诗歌有些什么纠葛,这些,仍然待人深究。
一、 此"张力"非彼"张力"
"张力"最早却是一个物理学用语,指的是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的一种相互牵引的力。可见,"张力"是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力。可物理学和文学,一文一理;物体与诗歌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应的,何以用于物理学中的词语竟用于文学中?
文学批评中时常会提及"张力",然已是二十世纪的事了。美国批评家艾略特1938年曾于《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略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这种性质称之为'张力'"。他认为,诗歌传达给人的感受中,有两种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外延(extension),一是内涵(intension)。外延是指词的"词典意义",词的本义或者是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的引申义和暗示意义,有时也指其中附有的感情色彩。可见,艾略特认为诗歌的张力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原因,语言有本指意义和现实延伸的外部涵义,这两种意义同时作用于诗歌之中,便形成了诗歌的张力。因此,或可大略而言,诗歌中语义结构的复杂性使得诗歌内部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结构,这个构造之中又蕴含着彼此对立或者是同向的作用力,撕扯着诗歌的内部结构,使诗歌呈现一种紧张的情势,在静态中含着一种平衡的动态。
二、"张力"的具体表现
"张力"最主要的来源既是语言,在诗歌中,又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仅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粗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张力"一词,虽是二十世纪才由西方理论界进入中国批评界,然这并不意味着"张力"这一特性仅存在于二十世纪以后的东、西方诗中。以"张力"的特性观察中国古典的诗词,便会发现,多至百来字、少至二十字的方块字的排列组合中,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流动的情感过程,甚至其中的一草一木,事无巨细,生动形象。那些几百年前甚至是千年前的草木、人物,借助于文字的力量和想象的魅力,重新在世间生长,获得生命力,微风轻拂处,飘过尘封了千年的气息。一枝一叶、一颦一笑,染上了历史的尘埃、时间堆积的厚重和永不停止的生命力。
《静夜思》是一首简单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的情境,通俗易懂的语句,在我们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封存的画境。诗中仅写了诗人眼中简单的所见——一张床,月亮洒向人间的光,乍见之下,诗人将月光当成了是地上凝结的白霜。而一抬头,才知晓是天上的明月,却由此,禁不住的想起了家乡。月夜中,诗人望月思乡,这便是此诗最核心的图景。而这一幅简单的图景中,最吸引人的却是诗人在始终通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未言明的情绪。何以月光似霜,月光之特点——清、冷、亮,似地上霜,便说明月光拥有霜的某些特征,亦即——冷、白,因霜出现在秋冬季节,晨起或是深夜,附着于地上,冰冷。此时,李白既觉得月光似霜,亦即在表明许是夜半时分,诗人见到了铺撒在地上的月光,因冷的特点与时间的缘故,因而不自觉的以为是结成的霜。此处暗言了诗人应是失眠,且是处于低头、低沉的状态。后两句,转而写诗人抬头,望见了天上的月亮,此句的"举头",正证明了前时诗人确是低头的状态,然则诗人为何在月夜中,久醒不睡,低头思索,这却又值得探讨。眼中的天上月让诗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家乡,撇开月亮自古的思乡情缘,如此月夜,见着月亮,诗人许是在家乡亦曾见过。而或圆或缺的月亮形状,总会勾起人们的某些情绪,这个晚上,毫无疑问,它引起了李白对家乡的万般眷念之情。
可见,诗歌的语言以简练为主,而着简练的背后,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绪,借助词语的排列组合,衍生出无限的可能。诗人将自己的情绪和所见的景物缩减在词语中,借助词语的多义性和情感性,小心翼翼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或忧愤深广,或新奇雀跃;他的眼中景、心中情,一一躲在文字的背后,等待着知己的发掘和感同身受。(一往文学作者:溪午不闻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诗歌我本是尘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诗歌我本是尘埃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