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诗歌描写的角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诗歌描写的角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歌中鉴赏的角度有哪些?
诗歌的鉴赏,我是门外汉,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诗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现代意义的诗歌,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古体诗、旧体诗(格律诗)、词、现代诗、歌词、赋等等。鉴赏角度,那么就有意境、格律(包括押韵)、思想。
所有的诗歌,最基本的是必须要有意境。意境是一个很感性的东西。明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我个人的理解,意境就是“触景生情”。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并触景生情。作品有无意境是诗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格律。
格律相对来说是最简单的。因为格律多用于格律诗词,基本上是规定死了的。作品的好坏,从格律上来看是最直观的。但这也是现代人写格律诗词中最容易犯的错误。而且有些二流诗人还美其名曰“不必拘泥于格律、不能让格律限制诗人的才华”。我只想说一句,你连格律都不懂,还谈什么才华呢?古人写格律诗,有些时候故意出律,但这是他们在做大胆尝试、故意而为,而非不懂格律。况且,一篇多处出律的诗,的确缺乏美感。这是古人用实践证明过的东西。
思想。
思想是当代诗人的救命稻草,思想是蹩脚诗人的遮羞布。古人写诗很少讲思想,意境就是思想。思想是老干部体的唯一“可取”之处。这个可取是有引号的。
因为外行,所以写的比较浅显、简单。最后我想再谈一下我对诗歌的总体看法。诗言志,这个志可不是单单是志气、志向,而是情感。读诗,也是需要悟性的。
写景角度有哪些?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2,色彩角度: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写景方法:正面与侧面结合、动与静结合、声与色结合、虚与实结合、点与面的结合等等。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1、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2、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3、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4、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1、李清照(宋代)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译句: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2、白居易(唐代) -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句: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3、辛弃疾(宋代)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译句: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4、纳兰性德(清代) - 《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译句: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5、李白(唐代) -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译句: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诗歌描写的角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诗歌描写的角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