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诗歌的文体学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诗歌的文体学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歌的文学体裁特点是什么?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就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西游记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们习惯于引用《西游记》第2章菩提祖师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塵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来说明《西游记》己经具有“三教合一”思想。其实,用“三教合一”来阐明《西游记》中宗教内涵有些欠妥,应对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作进一步分析。一言以蔽之,《西游记》中的三教关系为:“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
1、
《西游记》故事虽最先是佛教故事,但是还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儒家化了。它不但表现在故事中将孔圣人和李老君、如来佛三者一起称颂,表现在多神并立的泛神论之上,还表现在孙悟空等设定的形象言语用到了儒家经典,行为遵照儒家规范,而评判事物的价值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原本上。儒家精神本来是《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为小说之根本。
儒家思想以入世为根本宗旨,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而儒家的入世情怀,便被人们具体化为修齐治平、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西游记》的第7回中,孙悟空与如来辩解大闹天宫之原因,认为“灵霄宝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强调的是对于推翻旧的制度、建功立业的向往。《西游记》中无论唐僧还是孙悟空等,都是己经被儒家化的和尚,他们的灵魂充满了积极入世的情怀。
其次,《西游记》中所创造的世界是许多个神系的世界。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道教系统,以玉皇大帝为主;一个是佛教系统,以如来佛为首的。这两个神系是相互并列的,基本上没有高下之分。
《西游记》描述的神、佛、圣很多,而且相处和睦。例如,第2回菩提老祖传授孙悟空长生之法,认为潜心修炼定能修成正果,“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此处佛与仙的并列正是说明佛教与道教的并存状态。
又如第32回,孙悟空在回答樵子如何解释妖魔的问话时说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归佛,东方归圣。北方解与真武,南方解与火德。有是蛟精,解与海主,有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无一不体现了佛道杂糅在一起的特征。
清代诗歌的两大特点是什么?(文字版)?
一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高扬了爱国主义的旗帜。
二是具有强烈的议论化倾向。清诗多言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诗歌散文化。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主要讲了什么感悟?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风格的浪漫。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诗歌的文体学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诗歌的文体学分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