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诗歌意境的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诗歌意境的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先要找准诗中的物象、意象,然后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语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再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如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的意境,除了文字方面所展示的表象。个人认为,更多应该从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方面考虑。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从字面看,描写了作者舒适慵懒的心情,但是,结合孟浩然的生平,因为迟迟未能入仕,这首诗是否也反映了诗人的一种伤感?
孟浩然,虽然是盛唐著名诗人,但仕途不佳。有的说年轻时就喜欢玩,家里条件好,对功名不感兴趣;有的说这哥们有考试晕场的毛病。我更相信后者,因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向往,更何况有了科举。即便嘴上说无意仕途的,哪个不是想靠着名气走捷径?毕竟有大家是不喜欢命题作文的!看唐诗三百首,名家的应试诗只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另外两个入选的是钱起和祖咏,不为大多数人熟识。所以,大家愿走其他途径,毕竟,那大名气,考不上觉得丢人现眼呢!那时,也有和咱们当今高考类似的推荐。孟夫子也想走推荐这条道,于是托人推荐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也闻其名久,也想做个顺水人情。等见了面,唐玄宗问他:最近有啥大作啊?孟同学张口就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人唐玄宗气的,你这家伙,谁弃你了?谁疏你了?咱有规定,主要靠考试,这推荐咱也不能太多是不是?那对别人也不公平啊?得了,你回去继续抱怨去吧!于是,孟夫子这仕途梦碎了。您说他心里能得劲?
想到被风雨打落的春花,是不是有花未开满就陨落的忧伤,从而道出自己年华将老的失落?
其实,也许有的文字是作者信手拈来,只是我们后人在妄加揣测罢了!正如庄子的子非鱼一说。
(图片来自网络)3
我并不同意所谓“分析”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的好坏本不可以分析出来。上中学时,老师经常把一些著名的文章拿来,逐字逐句的分析,告诉我们这个用词多么好,那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多么伟大的情怀,分析完还不忘总结中心思想。经过这么一折腾,再好的文章在我心里也变成一堆没有生气的碎片,毫无美感可言。就好像一位美女,你愣是将她肢解为零散的器官,再告诉我每个器官长得多完美,我除了感到恶心,实在不会有更多的兴趣。美女是要看的,那些原本并不完美的器官组合在一起却可能是一副完美的画面。
我想诗歌也是如此,遣词造句固然重要,但这些词句终究是为整体意境服务的,如同一幅画,单看局部也许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笔法,但放远看却是美不胜收。所以,诗歌的意境并不是可以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诗歌就是用文字作为画笔,勾画的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通过那些文字描绘去还原诗人眼中的画面,并将自己置身其中去体味作者当时的心境。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能通过画面的塑造引起我们的共鸣,要想对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充分了解,不仅要有画面感,更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和作者共振。
举个简单的例子。苏轼有首《贺新郎》,其中一句非常打动我: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第一次读到这句时觉得这个画面很美,一个纯洁的美女在安静的睡觉,却被微风敲打竹林的声音吵醒,很唯美的感觉,但这句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无法体会。后来,我遇到自己的女神,一个下午都焦急的守在电话旁等待女神的来电,很久以后,电话终于响了,传来的却是陌生的声音,那一刻失望、落寞完全笼罩了我的心,这一瞬间我才真正理解“又却是,风敲竹”是怎样的寂寞。通过这件事我也明白了,诗歌的意境是要我们置身其中,将自己想象成局中人才能真正理解的,这当然也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
所以,我一直觉得所谓名句一定可以打动一些人,但不可能打动所有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心境、性格都不相同。如果有些诗句的意境你不理解,这没什么,等等看,也许过两年你就懂了。即使永远不懂也没关系,这首诗可能本不属于你,读读别的诗,总有一款适合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诗歌意境的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诗歌意境的特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