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是诗歌的符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什么是诗歌的符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歌划分小节的符号。
诗歌一般用“/”来划分节奏
划分节奏要根据诗歌的意思来判定
划分节奏和标点符号不一样,古诗中的标点是在句末.
划分节奏则是在句中.
根据白话文的意思来给文言文古诗划分
将一片文言文或古诗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以像运用标点符号那样来划分节奏
其实划分节奏没有这么死板的 我只是说我认为的,诗中的精华还要自己体会.
诗歌要有标点符号吗?可以写或者不写吗?
诗歌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比如现代诗一般是分行,很少用标点,如果是句子比较长,可以用标点断开,好进一步理解。古诗词一般都要用标点符号,特别是填词,如果不要标点符号就会觉得有些混乱和难于理解,像五言七言的诗都要标上标点,这样好读好理解,不过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就靠个人的理解。
什么叫做诗歌的张力?
诗要有诗人的思考,然后围绕这个思考用物象构筑意境,意境中蕴含着思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所谓的张力。著名诗人柳沄有一首《山里的石头》的诗,他说山里的石头很多,跟城里的人一样多,但石头跟人不一样的,是它们沉默了那么久,却仍在沉默……沉默得好像在睡着……但是——
我们经历过的
石头早就经历过
比如时间,比如雨雪
比如阳光和月色
但与沉默的石头
根本不一样:我们
说着说着就把自己
从这个世界说沒了
(选自诗集《周围》第134页 柳沄著)
文/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像散文或者记叙文一样,没有字数格律的限制而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歌的结构比散文更为紧凑,寥寥数语便要准确表达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因此,几乎所有优秀的诗歌其所传递的真正意图都在字面文字之外,需要读者一起与作者完成诗歌的意境创作。
好的诗歌更够激发不同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如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能够激发不同读者产生不同情感的能力就是诗歌的张力。这点区别于打油诗或者顺口溜。
张力字面意思为弹性。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对诗歌的张力做了很生动的解释:“状难写之景尽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思就是说读诗如见景,诗意并不局限于文字之内,言外之意才重要。并提出了“意新语工”的理论。
具有张力的诗歌需要其文字经过千锤百炼,并具有深厚的内蕴,并给人无限联想。打个比方就如一滴墨滴入宣纸,层层渗透,意犹未尽。诗歌的用于不局限于单一,稳定,而更倾向于向多义性发展。多义性既我们前文提到的张力,主要通过意象、意境或者典故等等的运用来实现。
诗歌中少言是表现张力的一种方法。直白点就是能少说就不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几乎可以说是对诗歌张力的最精炼的回答,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的主题表达对从军的无奈和伤感,但是全诗只字未提从军,而是借用与军旅相关的意象:琵琶、关山、边关和长城等来传递作者对军旅的无奈和厌倦,当然这些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自行体会。
诗词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张力的方法,读者读之的明显感觉是作者话未讲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王维《杂诗》三首之一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显然就是话未讲完,读者读后自然而然会在脑补他们的谈话内容,至于内容每个人当然不仅相同。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表现张力的形式。
我认为诗歌的张力就是开头含蓄所延伸出去的句子越来越有力度,大有“剑指江河”的那种气概。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诗歌的造诣有着深厚的底蕴。
“点点火花,燃亮一片天空”,类似我写的这句,可能有人会质疑句子结构有问题,其实诗歌在某程度上不宜过于直白,一定要给读者带来一些想像。就如这句,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场景。
比如这一句,“张弓一箭,人仰马翻”,虽然很直白,而我所表述的,正是诗歌的“张力”,从开始只是张弓,射出去之力度,大大超出了一般之想像,也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我再写一句,“一壶水,盘活了数十人的性命”,此句,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一队人在沙漠里,几天缺水,又会是发生什状况?
诗歌表达的是意境,既要“空灵”,而不失“写实”,如果能做到“气势如虹”,不多花心思,缺乏张力,是无法吸引读者之“耐读性”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是诗歌的符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是诗歌的符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