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献给老师的花诗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献给老师的花诗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明是情诗,为什么屡屡被用来歌颂老师?
情为何物?
有多少人为此绞尽脑汁。
以得出个求证,
情字的含义有多种。
它不单指爱情。
还指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指老师的教诲之情。
所以此句诗意,
完全可以引申一一
用来对老师的歌颂。
一首诗、一句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注释。
例如:《春秋》之于《吕氏春秋传》、《左氏春秋》和今天一样古人一样对前人的遗留有所理解和注释,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有些物品、诗歌、名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本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积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无从考证此时的作者正在进行着怎样的故事,也无法理解他此时细腻的思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论是对故土、友人、爱人、家人都表达了作者的不舍与留恋和无限的惆怅。东风无力百花残,让人如临其境,以景抒情离愁别绪悄然而来绵延不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固然表达了这份情谊和思绪的绵延不绝,如果不结合全诗来看,也可以表达一种奉献、一种执着或者一份坚持。老师的职业特征吻合了这种精神,我们赋予了这首诗新的内涵,也就对这首诗进行新的理解和注释。文化本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方言,我们都用汉字但是发音不同。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文化无所谓对错,这是以偏概全。文化又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是随意曲解的。一个时代有着共同认同的文化,如果这种理解不被这个时代认同(甚至他是对的),也会面临时代的处罚(比如文艺复兴、文化革命)。
这两句诗摘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正如题主所说诗者原意是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爱的深沉久远。但是现在人们听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大多想到的是老师!
这也无可厚非,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也正是如此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这两句诗被挪过来赞美老师无可挑剔。
老师教书育人,授业解惑。把一生奉献在知识传承上,善莫大焉!
全诗如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到底能不能用来歌颂老师?
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甚至能达到对情人的喜爱之情的程度。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这是写男女爱情的,并无过多疑问。从“云鬓”等字样来看,还是写女人思念男人的。这点我觉得老李不太地道,明明是自己想女人了,却说女人在想他的男人。写诗的人啊,大多不善言辞,脸皮比较薄,不敢直说,只能寄情于文字。寄情于文字也就罢了,还不能说自己想了,而是说女人想了。
言归正传,这首诗虽然原本是写男女情思的,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用来赞美老师。春蚕吐丝至死,蜡烛发光而干,正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育人的生动写照。男女之情贵在自始而终,虽平凡不改初志,贵在担当,贵在奉献;教师育人也正是几十年在三尺讲台不改初志、甘于奉献的写照,其情感是相通的。
有人喜欢掉书袋,好似自己发现了一首写情人的诗用到老师身上不合适,难道你把老师当情人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献给老师的花诗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献给老师的花诗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