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诗宋词汉服楚辞朗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诗宋词汉服楚辞朗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华经典吟诵是什么?
您好,中华经典吟诵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吟诵、朗诵和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诗经》、《楚辞》等,通过吟诵,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中华经典吟诵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关注。
中华经典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它是一种用汉字语言形式吟唱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和古文等的传统文化形式;2.中华经典吟诵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经典、发掘教育价值、提升语文素养等。
此外,研究表明,中华经典吟诵对提高个人修养和陶冶情操也有很大的帮助;3.中华经典吟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人雅士们在尊崇经典、吟咏经典、读书识字、明辨是非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古诗有曲调吗?
诗歌:原始时期(先秦时期)的诗歌是配乐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后世的乐府诗最初是配乐的,唐宋以后的乐府诗一般不再配乐。
其他诗歌一般不配乐,但是也有配乐的,如王维《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凉州词》等。词:全部配乐。
歌赋:早期的歌赋、辞赋是配乐的,如楚辞体等。
后世的歌赋、辞赋一般都不再配乐,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秋声赋》、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其实,现当代的诗歌也有许多配乐的,如李叔同的《送别》、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等等。
中国的古诗不是唱的,而是“吟”的,是没有曲调的,应该是相当于朗诵。
词则有词牌,每个词牌实际上就有一首配乐,填词实际上也相当于给这首乐曲写歌词一样。唱的时候一般配合乐器演奏。
古诗是可以唱的,现代人唱古诗,有必要吗?
有必要。按说,唱不唱,唱什么歌都是个人爱好,公然提倡貌似无必要,但把这问题至于文化复兴自己重拾民族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就很有必要了。中华文化传承的现状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清楚。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加大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考察比重。在这一背景下,重拾文化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优秀古诗词的学习以及再创作。如果能诵能唱,在快乐轻松中学习,何乐而不为?别扯什么我不学又怎样的谬论,你不学,不代表别人都不学。因提升文化素养,本就是提升审美层次和生活质量的很重要的途径。所以,有必要挖掘整理古诗词唱法,并加以普及。当然,要有甄别,风花雪月可以有但不可占主流,豪放派的可以多整理,或重谱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时候的诗也好,词也好,曲也好,最初都是有曲子的,只不过流传至今已经失传罢了。
至于今人唱古诗好是不好,那就各花入各眼,谁也别管谁了。
强迫现代人一定要会唱,这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毕竟硬性要求这种东西,你叫五音不全的人怎么办?而今人对古诗词“填曲”这一做法,笔者是特别喜欢,也特别赞同的。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文化传承遇到了瓶颈。而恰巧又因为文化的互通性,我们的京剧在注入现代音乐元素之后有萌发了第二春,参看充满戏曲唱腔的《悟空》。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对于京剧而言,无疑是对时代的让步,但是笔者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并非是流行音乐影响了京剧,而是京剧渗透进了流行音乐!
正是如此,才令我们对一首首“京味”浓厚的流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反倒认为迎合大众心理来做中国文化推广这一做法很聪明,我也很喜欢。
其次,古人所作的诗歌换句话讲,就是古人的朋友圈。而古诗之所以变得伟大,并非单纯因为诗人的学问如何深如大海,浩如星汉,正是在诸多客观历史条件的集体作用下,才令伟大的,更加伟大。而就古诗文的理解来说,低学龄段的孩子未必可以在联系历史环境,创作环境的前提下来体会诗中的情绪。
音乐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从旋律中所传递出的情绪是最直观,且最不需言表的。就如前一阵子央视爸爸《经典咏流传》当中对于《使至塞上》的填曲演绎,笔者不但觉得抓心,更觉得心塞。王维在昔时因不受皇帝喜欢,而被指派独自出唐慰问边关将士的酸楚;得见空天旷地之下,大漠万里长烟一空的自然景观,而再复心绪激荡豪情丛生的情绪无需多言,便尽在歌里。
学习便是“以易释难”,用歌的方式助人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这是好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诗宋词汉服楚辞朗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诗宋词汉服楚辞朗诵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