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诗宋词元曲南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诗宋词元曲南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曲的别称?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在元代被称“乐府”,“新乐府”,“北乐府”。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炖的《城斋乐府》,那时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中叶后散曲才包括小令和套数。

扩展资料:
元曲是在元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文艺形式,具体点来说,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滑稽搞笑是杂剧的一大特点,散曲则有多种表现形式,内容大多是以抒情为主要目的,元曲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追求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元曲一方面从诗词那里继承了清丽婉转的风格,使我们在欣赏故事的时候也能够去得到一种文学艺术美的享受,当然元曲的兴起和我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这一时期文化的融合发展,才使得元曲能够在这一时代得以不断兴盛和流传下来。元曲在初期的发展来源于民间的俚语,这些俚语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
而且这些口语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体现了很多地方方言的特点。元曲发展到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专业化从事原曲创作的人,就比如说郑光祖,睢景臣。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关于月亮的宋词元曲?
关于月亮的宋词有:
1、宋·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宋·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宋·王安石《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如何评价唐诗宋词元曲之中的元曲?是否受追捧?
元曲起初流传于民间,兴于金,衰于明、清时期,是在金朝、元朝时期北方歌谣民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属一种多元化文化产物,包罗万象,汇聚汉、蒙、女真、契丹等多民族及外来文化的精粹,内容通俗,贴近生活。
继唐诗、宋词之后发展起来的元曲,在诗歌文化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元曲在艺术表达方式上直接明了、意随言行、通俗易懂,具有豪放爽朗、纯朴自然的情怀,不同于诗、词的婉转含蓄与刻意,元曲尽在表现岀它的“俏皮”、“幽默”的灵气。
二、元曲对在其社会和政治黑暗的一面给予大胆直接、尖锐巧妙的披露,从不同角度真实反应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也是元曲所表达的"玩世不恭、诙谐”的特色之一。
元曲的文体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分小令和套曲,杂剧是由套数组成、为舞台而演出的曲文。散曲配乐演唱时,即是歌曲,离开音乐而吟诵时,即为诗歌。
格律方面,元曲比诗、词更为严谨,每一曲牌的字数、句式、对仗、押韵等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相比较诗词而言,元曲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叠韵、重字、设问、对偶、比喻等都可以使用,而且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有固定的声调要求,尤其是韵脚,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如:小令《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曲牌名,二十八个字,五句,要求句句压韵。
中国近现代文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然而己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诗宋词元曲南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诗宋词元曲南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