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平水韵为什么能赏析唐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平水韵为什么能赏析唐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有哪些?
谢友邀。《平水韵》是南宋时山西平水(今山西临汾)人所编,故名之。经过历代直到近代不断地修订,现仍广泛流行于近体诗创作中。《平水韵》对于近体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近体诗仍然采用平、上、去、入古汉语四声,所以二者相对契合,无法替代。但鉴于当时音韵学水平,各韵部的划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语音的变化,当时认为很押韵的字,现在读起来已很不押韵了;而当时认为不太押韵的两个韵部,现在差不多又是很协调押韵的了。这就给人带来了困惑,到底是应该严格遵守《平水韵》写出不押韵的诗句,还是让诗句更具韵味而不那么严格遵守《平水韵》呢?
《中华新韵》是本世纪初的产物,依照的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汉语四声。用《中华新韵》写近体诗,押韵是较协调了,可近体诗不但要押韵,还要讲究平仄。现代汉语已取消了入声字,当时的入声字已按难以捉摸的规律,分别划入了现代四声中了。划入三四声的入声字还好办,反正都是仄声字;可划入一二声的入声字就难办了,只把它们当平声字,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怪怪的;把它们当仄声字,现代人大多又不识,总会提出各种疑问。诗还好,反正押的都是平韵;可词就更难办了,押仄韵、入声韵和各种转韵的词的总量大大多于押平韵的词,如果按《中华新韵》填词,不区分入声字去填的话,填出的词,画出的虎不但不象猫,反而更接近鼠了!
《中华新韵》的修订既缺乏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也缺少更广泛的写作实践,一经推出,不为各界接受也是必然。各韵部的划分和通押也有瑕疵,如ing、eng、ong通押就难以协调顺畅;十二支与十三零韵母划分又过细,总之难具权威。
世界总是发展变化的,《平水韵》不是圣经,《中华新韵》也只是一初生婴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还得几代人努力,才会有统一共识吧!
一、平水韵已旧,很多处不合平仄(不只是韵脚),破坏了诗词的韵律美,也不能够照顾大众,便于后学。如同以繁体字书写体,能发表吗?以方言发声,能入电台吗?在国语(普通话)已普及一百年的当代,必成小众及阳春白雪了。
·
二、新韵适时,可充韵律,适合今人与后人,适合普及和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古音不存有何憾?古音为体,早已腐朽,入声消亡,已是事实。但格律为魂,犹存于世间,且经唐人创造、后人修正,日臻完善,这是真正的经典、可继承的传统文化。古音不存,是时空变化的结果,是客观存在,难道新写的诗词,给古人及小众孤芳自赏?
·
三、现有的几种新韵,包括新近的《中华通韵》,均有不完善之处,需要改善,详见萧园诗话专论。一切都要回归本源,即用合适的韵,真的押韵,否则,不如无韵!!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细雨》?
细雨
唐代: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赏析】
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拓展: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唯美五绝《细雨》我的理解是诗美妙如画,人在画图中;层面上无一处有雨,而又无不在写雨。
图片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特点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一首《细雨》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注:白玉堂、碧牙床借指天宫,
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晒着太阳,梳理自己的头发。
我们从诗人的笔法入手来理解诗人《细雨》之精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巧用比喻;一是妙用联想。
细雨由天上洒落,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垂下的帷幕,又似从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比喻的本体是雨;喻体分别是白玉堂的帷、碧牙床的簟。两个比喻两幅画,借比喻描摹雨细腻柔和的容貌,雨扬扬洒洒的姿态,这是比喻的巧用令其唯美。
紧随而来的是妙用想象,借用传说,神女在天宫沐浴之神话来状其雨的清凉,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神女乌黑润泽的秀发抖落着丝丝清凉,如同诗人眼前的细雨,岂不令人神往,遐想无限。这是妙用联想使其成为绝唱。
李商隐的《细雨》小解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一,释词。堂为“白玉”,取清凉之意。
床为象牙,也是取清凉之意,又加“碧”字,清爽之意更明。
帷,有别于“帘”、“屏”,遮挡卧室之物,似今时之“幔”。
簟,凉席。夏季床上铺之取凉。
二,释意。诗题“小雨”,先写“清风”。风入玉堂,帷幕飘起,露出卧床。卧床上用于取凉的“簟”席,尚且卷着,没有铺开。为何没铺开?诗意或为“楚女”准备就寝之时,有雨前之清风吹入室内,觉暑热顿消,一片凉爽。这细雨中的一片凉爽,在她看来,如同在炎热中沐过长发,洗去俗尘一样,全身清爽,舒适。
诗或寓自己落魄清闲,得享受生活之意。
李商隐是唐代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雅丽。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河南省。
细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白玉堂:是指天宫。相传唐朝诗人李贺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
碧牙床:喻天空蔚蓝澄明象用象牙雕塑成的卧床。
楚女:在《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
帷:帷帘;簟:精美簿而细的竹席。
细雨在天上飘下,如天宫白玉堂前飘垂的帷帘,又如碧蓝的天空放着一张碧牙床卷下的竹席。诗人用雨比喻成帷和簟,借喻雨细腻柔和;用白玉堂、碧牙床喻天空白云薄能惚惚恍恍见到蓝天。用飘和卷来让人感觉风似有似无。沥沥点点的柔和细雨。
你对新韵和平水韵有什么看法?
我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写楹联必须按照联律来写,否则,你在有奖楹联写作比赛中,尽管内容再好,若不合联律,会弃而不.用,取消其参选资格。当然,新生韵与平水韵均可用,但不得混用。
楹联更讲究联句的意境,字词的凝炼。有人说楹联是格律诗浓缩出来的精华。短短的一副联句高度概括了作者的.情志。
关于谈到平仄问题,是用平水韵还是用新生韵,多年来在楹联刊物上有众多的争论。我谈一点我的感受和认知: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诗词及楹联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其作为文学宝库中一种独到的文学载体,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抑扬顿挫,快炙人口的歌乐感。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喜爱这种文学形式,及其所彰显的魅力就在于如此吧!
平水韵就是古韵,这是古人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研究,去探讨,去掌握。但未必要继承!
新生韵就是普通话的韵味,1958年普通话已经向全国推广,已有60年的时间,那时你7岁上学,你己将近70岁,还有多少人会古韵?有的人在一味地抵毁新韵,说什么"写诗词,楹联只有古韵才能显示其魅力"。这让人有点匪夷所思,难以理解。试问,你见过古人说话吗?你见过古人怎样读诗吗?何必要复古呢?
正如那些文言文,我们今天也来个复古,子也,者也,然也,乎也。这合时宜吗?
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国内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不懂普通话,懂点古韵,要允许他们用古韵,你明明学得是普通话,学得是新生韵,何必又要勉强去用平水韵呢?
应该看到新生韵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若干年后必将完全取代平水韵!
谈到平水韵和新韵,我认为双韵共存是目前的唯一选择,就象一国两制一样,就象阳历农历一样,这均是制度改革发展的一个过渡一期,最终适者生存。人们不必为此担心,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何谈双韵如何呢?平水韵增加了古仄的选择,为作者拓宽了选字词的空间,学者知博,用者便利。世界那么大,想用啥韵就用啥韵,不平仄也可。总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何评价平水韵?凡是写古体诗者(且不说诗人),格律诗者,都知道用平水韵,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虽可不讲平仄,但必须押韵!这押韵依据是可邻韵混押,平水韵对邻韵有严格区分(不象词林正韵那么宽泛,而新韵(包括普通话韵)则无邻韵之说。再说,唯平水韵有入声韵之严格区分,只有讲入声字,才能对平仄格律不混淆。至于格律诗则更严格:押韵只允许首句押邻韵,余须一韵到底!而对仗,必须平仄相对。如果在格律须用平声处用了普通话读平声的入声字,则出律,不合对仗之定义。从有平水韵至清朝,写古体诗,格律诗都用平水韵,就连新文化运动者,白话诗作者,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叶剑英,董必武,……写古体诗,格律诗都用平水韵。直至当今大部分古体诗,格律诗爱好者,名诗人也用平水韵。(特别是港澳台,海外华人,因为未接受普通话教育者,则必用平水韵无疑。)
从古体诗,格律诗的体裁,格式,规则,也只有用平水韵才合格,这是千年以来的俗成约定。无须疑义的。
从新韵来讲,听说民国时期发明了中华通韵十八韵部,估计是为白话诗服务的,后于2005年,专家学者,诗社,诗刊发明了中华新韵十四韵部,未到十四年,今又推行中华通韵十六韵部。真不知叫人何所适从?新诗百年史,现己推行三次韵部,真可以说朝令夕改?为什么呢?显而易见,这些韵部都是存在不少缺点,起码很多同韵部中,用普通话读,根本不押韵(头条上不少老师也举例。)
我们看《新华字典》 第11版 商务印书馆P680: 三韵母表:共35个韵母,以每个韵母为一个韵部,其拼出的必押韵。如:eng,ing,ung各拼出的汉字不少不押韵,更何况与ong,iong拼出来的汉字更难押韵,我认为主张推行新韵者,连什么叫押韵都不懂!所谓押韵:读出的音是同音或谐音就是,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认为,新韵就以新华字典35个韵部为准,凡是普通话发音准确,就知道押韵,何必象用平水韵一样,另备什么新韵书(十八部,十四韵,十六韵三本韵书呢?)再者,现在科技发达,我用手机书写,每个汉字都可显示出拼音字毋及声调,何必带韵书?所以我认为所推行的新韵书不科学,难普及,简直是屙屁脱裤!
我认为用普通话韵写格律诗词,必须标上所用的是新韵,这样才不会把古体诗,格律诗词(用平水韵的)弄得面目全非,践踏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我也是读普通话的学生,但我写古体诗,格律诗只用平水韵!为什么呢?只有用平水韵者才能体会到其中奥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平水韵为什么能赏析唐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水韵为什么能赏析唐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