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诗罢相作李适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诗罢相作李适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这帮酒鬼都指的谁?
问题: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这帮酒鬼都指的谁?
杜甫诗中写了八个人物,我们熟悉的有3人贺知章、李白、张旭,不太熟悉的有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崔宗之、苏晋、焦遂5人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唐玄宗曾经夸奖汝阳王李琎:
李琎是唐睿宗的嫡孙,按照传统是要继承皇位的,但是叔叔李隆基英明果敢,为唐睿宗立下大功,因此李琎的父亲很识趣的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
杜甫在《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中特意写道:
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兄弟非常好,对自己的这个侄子李琎也异常宠爱。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特意把李琎写了进来,其实杜甫为了仕途,写了好几首诗给李琎,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可惜都没有什么效果,只是做了李琎的门客混吃混喝而已。
李适之也是皇亲国戚,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
天宝元年(742年),李适之代牛仙客为左相,后来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不敌,渐渐失宠。天宝五年(746年),罢去相位,同年七月,李林甫上奏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党营私,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
谢邀。
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这帮酒鬼都指的谁?在这首诗中杜甫是怎样描写自己的几个酒友的?
杜甫的这首诗大概成于他初入长安之时,即天宝五年(746年)。当时诗坛德高望重的贺知章已经去世两年,而李白也于两年前被“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和杜甫、高适进行了两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人游到梁园,李白找了段姻缘,客居梁园,高适返回宋中闲居,而杜甫则西入长安,谋求功名。
彼时都城诗坛,尽是大佬传说,却没有真正的大佬现身。杜甫在科考之前,四处交游,道听传说,加上与李白同游的经历,写下《饮中八仙歌》,为这八个同时代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的酒仙们画了一幅群像速写。
不过当然各有侧重。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杜甫這一首〈飲中八仙歌〉體裁特別。八仙都是唐玄宗時代之人,與大詩人杜甫同時,所以杜甫便把八人放在一起作詩,每仙作二至四句不等 飲中八仙與民間傳說中膾炙人口的八仙不同。 第一仙是賀知章。他的草書也了得,但是詩中沒有講他醉中寫字,所以金庸不引詠他的兩句。北人善騎馬,南人善乘舟,騎馬而似乘船,那是醉得不可能寫字了。賀知章醉後跌落水中而得以不死,應該要多謝一眾酒友。 第二仙是汝陽王。這個汝陽王當然不是張無忌的岳父、趙敏的父親察罕特穆爾,而是唐明皇的姪兒李璡。他的父親李憲把帝位讓給弟弟,大概是看出他的才能不足以擔當大任。酒泉是河西走廊第一郡,汝陽則在河南中州。這個汝陽王要喝了三斗酒才去朝見天子。 第三仙是左丞相李適之。日費萬錢以吸百川,果然是大酒鬼。 第四仙是崔宗之。美少年當然是臨風玉樹,白眼則是黃藥師最佩服的阮籍那拿手好戲。 第五仙蘇晉。持齋而飲酒,近似在少林寺山門前與結拜兄弟狂飲的虛竹,最後虛竹當然要逃禪還俗。 第六仙是李白。這四句以後兩句最為人熟知,既為酒中仙,便可以不奉聖旨了。 第七仙是本文的主角草聖張旭。此人酒量太也稀鬆平常,不過三杯便酒酣耳熱,而至於要脫下帽子。有了酒意揮毫寫字才更有味道,所以朱子柳和禿筆翁都要學他。 第八仙是焦遂。這人最奇怪,喝了五斗才可以卓然高論,倒似是虛竹與段譽喝得大醉才有膽結拜差不多。
一错再错的唐玄宗,是如何变成孤家寡人的?
原本年轻时候也算为大唐兴盛鞠躬尽瘁的唐玄宗,只因为晚年纵情声色,屡出昏招,才导致自己最终变成孤家寡人。
作为一国之主,后宫佳丽三千,而李隆基却并不知足,竟然看上自己儿媳杨玉环,还通过先以为大唐祈福的名义将杨玉环弄去寺庙念经。结果杨玉环屁股都没有坐热,李隆基又把她接回来封为贵妃,一系列操作简直叹为观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他仅仅是爱美,那还可以理解,可是他偏偏还独宠杨贵妃,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搏她一笑。
此外,杨贵妃在朝中也是招摇过市,肆意妄为,杨家势力逐渐变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杨玉环表哥杨国忠,这个大奸臣在安史之乱中扮演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玄宗,成天吃喝玩乐,还引狼入室,将安禄山召进宫并且让杨贵妃认为干儿子,还给他“洗三”,两个人在澡堂的画面,想想都觉得不堪入目。
可是唐玄宗似乎不在乎,还乐呵呵假装啥也没发生,我实在不理解他心里想什么。
就因为杨国忠与安禄山争风吃醋,最终爆发安史之乱,致使大唐盛世将尽,不断衰落。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对于残忍的历史而言更是如此。唐玄宗不问朝政,最终下场就是安禄山发现漏洞,举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
李隆基半睡半醒,甚至不相信安禄山这个干儿子居然如此胆大妄为,至于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个人觉得除了争夺皇权,也有争杨玉环之意。
原本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并没有多大威胁,可是大唐士兵安稳日子过得太久,已经不太会打仗,再加上唐玄宗信任杨国忠,交由他指挥,简直屡战屡败。
其一,玄宗夺了寿王李瑁的杨玉环,实在有损帝王威严,杨玉环又引入了杨国忠(她的兄长)为相,宋璟姚崇罢相,玄宗实在是任人唯亲,把口蜜腹剑用在杨国忠身上也不为过(原说李林甫)。
其二,玄宗指定的接班人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架空了玄宗,导致他晚景凄凉。
其三,安史之乱发生在玄宗时期,让他大失民望,大唐百余年的发展成就都不复存在,所谓的仓廪实、知礼节不复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诗罢相作李适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诗罢相作李适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