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都是唐诗四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为什么都是唐诗四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四言古诗?
四言古诗是指完全由四字句或以四字句为主写成的诗歌,四言古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四言古诗盛行于西周,《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但是东汉之后逐渐没落,写它的人很少了。
四言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属于古体诗范畴。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四言古诗指的是古体诗。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
四言古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诗经四言:?
诗经中的四言诗著名的有
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为什么诗经歌词四言,后来唐诗就变成五言七言了,宋词散曲就没有固定的字数了?
因为音乐体系的变化。
秦汉之乐,叫雅乐。魏晋南北朝之乐叫清乐。唐时胡乐盛行,统称「燕乐」。
无论是诗经还是汉乐府,最早都是歌唱文本。是可以配乐而歌的。
那时的汉民族本土音乐,雍容缓和,节奏较慢。一个字声往往需要拖出数个音节。
而以琵琶传入为标志的隋唐燕乐繁荣,使得音乐体系有雅乐清乐转入快节奏的燕乐。节奏一块,字音就多,而本来四言五言七言不够唱怎么办?
那就加衬字,使字声跟得上曲调的演奏。
清人况周颐曰:「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 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於诗,谓之诗馀。」
「朝成一诗,夕付管弦」,朝夕是说时间之快,刚写好一首诗,就拿给乐工去唱,所以就会有旗亭画壁这种典故。
而「声希节促」,就是说他们拿着这个诗去配乐的时候,发声的音位少,而节奏快。这样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词不够唱。于是就加入一些和声,这些和声,本爲虚词,如
因为句子变长 ,内容上更加丰富 ,音韵也可以增加更多的变化。
诗经不全是四言,是以四言为主,还有五言六言等杂言诗,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四言诗发音时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2-2的结构。
到了汉朝五言诗开始普及,音步有所变化: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变成了2-2-1和2-1-2的结构。
七言诗证据确凿的早起作品是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2-2-2-1,2-2-1-2;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2-2-2-1;此地空馀黄鹤楼,2-2-3;为他人做嫁衣裳,1-2-1-3等结构变化更多一些。
五言和七言相比较四言诗,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吟诵或者披之管弦更富有变化。因此更收到文人的喜爱。
到了词的时代,出现了更多的“长短句”,其实杂言诗如李白的蜀道难也是长短不一。因为词一开始都是唱的,所以大多是长短句,长的句子如: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长达9个字。
词都是依谱填词,根据谱子的安排长短不一,当然也有《生查子》一类整齐的词。但是每一种词牌字数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增减。元曲就增了很多的衬字。
@老街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都是唐诗四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都是唐诗四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