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描写花蝶的唐诗宋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描写花蝶的唐诗宋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白和苏轼的豪放有什么异同?
李白与苏轼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可是二者各有各的风格,并不雷同。主要不同点有:一是文化色彩不同,李诗是天然本色,苏文是装饰性強;二是质感不同。李诗是清新自然;苏文是带有人间烟火气息;三是表意方式不同。李诗是直抒胸臆;苏文是隐显参杂;四是豪放张力不同。李诗是毫无节制地一泻千里;苏文是收放自如,有所节制;五是选择文体不同。李诗中的部分内容是散装式的,以意定文体,不以体害意;苏文是嵌入式的,以体框文等。这样的大家像灯塔一样,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全部精髄。可谓是见仁见智。就像下面两个图片一样,无法比较其异同。
李白的豪放是感性的、外向的还有侠客情怀,苏轼 的豪放是理性 的、内向的具有生活情怀。李 白的性格 中更 多是 一 种 孩童般的天真单纯 ,是 一种不拘小节 的率性 而为 ,是一 种毫 不掩饰的张扬 。因此 ,他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 ,就会在他的诗中写什么 。他没有成人的练达与世故 ,如人奚笑他 ,他则以孔夫子 “后 生可畏 ” 自励 ;皇帝宜召进京 ,他高唱“仰天大笑 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被赐金放还 ,他能自我安慰“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是感性诗人 ,他的诗 歌中没有过多的理性思考 ,绝大部分是抒情 诗 ,在这些诗歌中 ,诗人不是冷静细 致地表现生活 ,而是借助丰富而奇独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新奇的比拟将他 的情感一喷而 出。严羽评价他的《将进酒》时说 :“ 一往豪情 ,使人不能 句字摘 赏 。苏轼没有像李白那样即刻宣泄出来,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内敛、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李泽厚对苏轼的评价(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便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这一点,政治的失意,亲人的久别不能相逢,固然使作者难受,但作者有一味地沉浸在这种痛苦当中,月的阴睛圆缺,让作者想到了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事也如意,有聚便有散,那么政治上的得意和失意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何必为月之别时圆而苦闷呢?何必为暂时的离别和失意而悲哀呢?这样一想,词人便转人了理性,采取了豁达、乐观的态度,化怨恨为旷达。“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在人事与天道、短暂与永恒的理想中消释了失意与离愁。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见解。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迈奔放,飘逸如仙;而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豪放词豪放洒脱,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名人的作品都具有豪放的特点,都能表现诗人丰富的想像力和博大的胸襟,对后世诗词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二者的豪放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洒脱。
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洒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同样是写月亮,李白直接“欲上青天揽明月”,而苏轼却是踌躇再三,最后说算了吧,“高处不胜寒”;
李白一高兴,“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而苏轼最多“一樽还酹江月”,然后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他心目中,月亮是高高在上的,他不敢跟月亮过分亲昵,在气势上比李白明显低了一筹。
但是苏轼却比李白洒脱。李白失意时,“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大有一种飘然而去,隐逸江湖的意思;
但苏轼不如意时却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即使离得远,能年年同赏一轮明月我也就满足了。”十分洒脱地看开了一切,知足常乐。
二人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他们的豪放却大相径庭。
李白的豪放是仗剑天涯,快意恩仇那种豪放。他不会拍权贵马屁,也不会压抑自己。委屈的时候,他就借酒消愁,而且呼朋唤友,载歌载舞。
他的诗歌天真烂漫,超尘脱俗。诗歌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是贬谪人间的仙人,有自己挥洒不尽的才华,也有自己挥霍不尽的浪漫。
苏轼的豪放是挥毫泼墨,激扬文字那种豪放。他理想远大,心系苍生,带着白首忘记的文人风骨。
遇到不同的政见,他会据理力争。他的豪放接着地方,带着人间烟火。但是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他都能完成自我升华和自我解脱的脱变。
换句话说,李白是仙中的人,苏轼则是人中的仙。
一点拙见,贻笑大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描写花蝶的唐诗宋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描写花蝶的唐诗宋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