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唐诗人填词的尝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唐诗人填词的尝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词是出现在唐朝?
词
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唐诗的创作是怎么被记录的,如词是唱的,会写在纸上,诗感觉即兴,难不成整天拿个纸笔,也太煞风景了?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写了一首好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发表。那么,离现在久远的唐代,诗人作了诗是怎样发表的呢?归纳总结大致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一),呈示寄赠。
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
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別人的。有时诗人的诗直接向友人吟诵。
(二)投谒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就把自己的诗献给名流,以便广泛的传播。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就是献给当时闻名诗人张籍的。
(三)即席赋涌。
如大历年间的卢纶,李瑞等即常奔走在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诵酬答而名声大振,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就是即席赋诵之作。
(四)墙上题诗。
驿馆、驿亭寺庙等公共场所的墙上,成为唐代诗人发表诗的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唐代的很多诗人就是在墙壁上题诗的。
就是因为长篇不好记录,所以古诗只有四句,八句。韵律上口,意境顺延而下很容易记住的。况且是自己写的诗句。
想想今人做诗写歌词,虽偶有一蹴而就的情况,但也是少数。大都几句几句慢慢写出来的。这个过程大概率是在案前完成的。
诗词是怎么被记录的?唐诗宋词当时也有专门的文献部门,比如说它记录一些古代的诗词文化,留给后人们欣赏就就相当于博物馆一陈练一些古时候的作品,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诗词文化,一些旧的文化得以被的游船,所以他们也有博物馆啊,还有类似的天文馆,还有类似的古文化博物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得以保存,让后人欣赏其实古时候的机构还有名称,只是不同而已,和我们现在没什么区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唐诗人填词的尝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唐诗人填词的尝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