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粤语五言唐诗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粤语五言唐诗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知道的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打油诗是什么?
巧姑娘智斗无赖汉
文革时,有个小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村庄有户人家,丈夫是一位小学老师,妻子操作家务,育有一女,从小招人疼爱。夫妇俩视为掌上明珠,取名巧儿。
巧儿唸小学时,便跟随父亲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聪明伶俐。
巧儿青春年华时,长得亭亭玉立,十分美丽。
有一天,巧儿在河边小桥下洗衣,有一个稍通文墨的无赖路过,见巧儿长得漂亮,便打起了歪主意,于是便吟一首打油诗调戏巧儿:
有木便为桥,无木也为乔。
去了桥边木,添女便为娇。
阿娇休避我,我实爱阿娇。
巧儿听了无赖的调戏,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微微一笑,即刻吟一首打油诗回应:
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
要说奇葩有趣的打油诗,首先就想到民国时期的军阀张宗昌。他肚里没有多少墨水,但也爱吟“诗”,由于其中还有些趣味,也就留下了一些,摘取几首供赏玩~
《咏雪》张宗昌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帝盖金殿,
筛石灰呀筛石灰。
《咏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镰,
疑是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
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一首与大家不重复的所谓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打油诗。
突然间,想起了童时老人们给我们讲的一些谜语和字谜,老实讲,我不敢打保,象此等谜语和字谜就是打油诗,但我却不想否定或者固执地认为它们似乎与打油诗有着紧密、无间的联系,别笑我老朽愚昧、自以为是,闲来凑趣,敬请包涵!
一、百万雄师卷白旗,天子无人去征西,秦王不保余元帅,骂镇的将军无马骑。
(谜底答四个字)
二、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愁人去掉心头事,终身不挂一丝麻。
(谜底答四个字)
看罢上述二则谜语,大家想必会“一目了然”了吧。
谢谢大家!
我上高中时,听一个同学讲过一件事,他说他们以前上初中时,有一个调皮的同学,写过一首打油诗。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上初中时,班里有一个同学比较调皮。有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要求同学们在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
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地写着作文,只有一个同学顽皮地左顾右盼,也不时地埋下头写一小会,然后开心地笑着,有时也会皱一皱眉头,好象在思考着什么。
天上星地下落,
我在学校受折磨。
老师打我又骂我,
还说我偷懒不干活。
老师呀,
赶快把书钱退给我。
买一糖块雪一雪,
有人经典咏流传中《苔》不合韵律,还有人说是打油,你们怎么看?
如此诗用地方语诵读的话,并不觉有平仄出律之嫌。比如用粤语。“白日不到处”的“不”、粤语:音“毕~第一声”,而“青春恰自来”的“恰”、粤语:音“合~第一声”。“苔花如米小,也作牡丹开。”因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有名诗人,淅江杭州人士,不排除其在诗词写作上运用了本地语言的音调。如一概认定为其诗出律,实在不以为然。古时诗词作者,多以粤语音调为准。这个是古诗词老师授课时所说的。后又因各地语音有别,才有了正规的《平水韵》、《词林正韵》、《新韵》等律韵的面世。
谢邀
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忽然火了,铺天盖地地走入人们视野,于是众说纷纭。凑个热闹,也来说说我的看法。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四句二十个字,说简单也不简单。词浅意深,各类解读,最主流的说法就是白日照不到的地方,青苔却自然展现着自己的青春,虽然它的花比米粒还小,但是也要学着牡丹那样开放。后面两句自然不必过多解释,但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主流解释却是一种“美丽的误会”,此句中“青春”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表示年轻美好的“青春”,而应该是指“春天”的意思。联系“白日”来看,更应作“春天”之解。见《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这样的用法才是古人的主流用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现代正式学生教材中也是作“春天”解释的。再如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就更显而易见了。但在现在通常的语境下,更多时候是把此处的“青春”混谈为指年纪的“青春”,“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句在现代人文章中运用也是当做“青春年华”解释的居多。这种背离了词语本意但却更美好的解释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通常用法,这种错误的解读甚至超越了原本意思所代表的境界,有点像哲学意义上的“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于是人们更愿意沉溺其中“但愿长醉不愿醒”的作此解释,这种“越位”式的解读在现代语境下具有更多的丰富性和时代感,并由此拓宽了空间也升华了意境。其实原本这首诗并不具有这种“误读”所带来的那种美好的想象图景,故沉寂了三百年也不足为奇,它在袁枚的诗中不如《所见》那样出名和出色:“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是个妙人儿,讲究而不将就,无论是在写诗作文还是美食方面,都是最接近苏东坡的一位著名性情人物,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他处于盛世,是清朝“性灵派”的代表人物,强调诗歌要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性情,不矫揉造作,不囿于格律,所谓“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便是他的鲜明主张。这样一位诗人及文学评论家,对格律自然是精通的,但他又不是把格律太当一回事,吸收消化了古风以及明清小品文中的合理因子,剑走偏锋,以凌波微步般曼妙身姿,勇敢地突破了诗歌在长久以来受格律严苛束缚下而不得不在“螺蛳壳中做道场”的这一困境,闯出了一条新路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可谓解放了诗歌的“天足”,使诗歌这种文体更好地“轻装上阵”再出发,在唐宋诗歌高不可攀的基础上迈出了“一小步”并形成了一个流派。应该来说,现代人对格律的理解和领悟并不会比古人深刻,而且从格律的发展史来它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汉语是一种蓬勃生长着的语言,其语音语调的变化使得现代人按图索骥用古人的诗词格律来追踪定位诗词的格律显然力不从心,一叶障目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夸夸其谈,只会有班门弄斧之嫌而让人贻笑大方。诗歌,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的充盈、意向的丰富、格调的雅致,从这点上说,这首《苔》不仅不是一首打油之作,而是当属上品之作,它通过苔这一毫不起眼不登大雅之堂的低级植物,见微知著,抒发了一种关于生命关于生活的闲适自在、超然洒脱的态度,颇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韵味。
这首诗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并引发热论,是由于《经典永流传》这一节目的推手作用,但最重要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于改编作曲并演唱这首歌的梁俊老师和他带来的那些来自大山里孩子们,正是由于他们以本身的经历和生活才赋予这首诗新的生命力并引起了众人的共鸣。袁枚处在盛世且生活优渥,他写的这首诗其实本身并没有那种励志向上的“指示牌”作用,对照他的第二首《苔》:“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就很好理解他写《苔》只是一种性灵的抒发,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本色流露。但梁俊老师改编之后的《苔》这首歌,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感悟并和那些大山里的孩子在舞台上以饱满朴实的情感生动演绎出来,像“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等句子,借这首诗天衣无缝地流露出来,意外地使这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轮回重生,其意境相通但意味升华,让这首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诗的境界呈现“鲤鱼跳龙门”式的跃升,并由此带来豁然开朗的大格局和余味悠长的大情怀,于平凡中见不凡,从而让人耳目一新并津津乐道。支教老师和山里孩子这个话题虽然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支教老师们的理想情怀还是值得称道的,也许在现实中最后无奈碰壁或无疾而终,但他们纯净的初心和纯良的追寻并不能由此而抹杀被嘲讽,而是应该在客观正视这个带有先天性的理想和现实“落差”的前提下,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去齐心协力使“支教”这一善举往尽善尽美的道路上去努力走下去,更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粤语五言唐诗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粤语五言唐诗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