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能吟咏不成其为唐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不能吟咏不成其为唐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
出自《庄子大宗师》,南伯子葵和圣人女偊对话,女偊说自己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这书庄子写的。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意思是南伯子葵看女偊年纪大而显得年轻,问其原因。女偊说因为自己得道了。
南伯子葵追问,“道可以学会吗?”,女偊回答,“不行,你不是修道之人,所知的卜梁倚这个人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即使不是这样,把圣人的虚淡之道告诉具有圣人明敏之才的人,也是易行的。”
看上面的翻译解释有点难懂,换个比喻看看,
我可以成为学霸吗?
不,你不行,当学霸要有自身天赋、努力学习,有人有天赋,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我有好的方法但没有天赋,我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有天赋的人,他掌握了就可以成为学霸,即使不行,有天赋的人明白了这种方法,也能看到成为学霸的门槛。
再延伸一下,从女偊这句话反推,相反没有天赋,只是掌握了方法的人,可能成为学习成绩良好的人,而不能成为顶尖的学霸。而南伯子葵此人可能既没有天赋,也无法领悟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不能成为学霸。
当然,上面这个比喻并不是特别贴切,庄子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女偊之口,告诉我们“道”是可以传授的,需要有一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学是很难的。但为什么难?
女偊在后面又说了领悟“道”的方法,“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以天下为己任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大序原文及译文?
《诗经》的《大序》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它介绍了古代中国诗歌的来源、发展和作用,并对《诗经》中的各篇诗歌进行了分类和评价。以下是《大序》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诗有三百,左右,其辞略而优者三十,其余众而庸者七十,此四百篇,人所共知,然则大抵多失其实,或成其辞而不成其意,或成其意而不成其辞,或大小等殊,或顺逆幽明,或多事少功,或卑而不足,或尊而过度。是故才多辞少,功多事少,大作无当,小作无成。虽然,其辞可以积,而其意可以悟,则精义显矣。
译文:
《诗经》共有大约三百篇左右的诗歌,其中约有三十篇诗歌词句简洁,表达优美。其余诗歌则以庸俗之辞为主,数量约七十篇。总计四百篇诗歌,人们普遍得知,但实际上大多数已经失去了过去的真正含义:有一些诗歌词句华丽,但意思不清;有一些诗歌则思想含义明确,但语言表达不好。还有一些诗歌大小、对错、深浅、幽明都有区别,有些诗歌读起来则无趣,而有些则过分骄傲。因此,诗人的才能往往表现在言辞简练上,但在处理事物方面却比较粗糙,他们的大作过大,而小作则达不到完美的境界。即便如此,这些诗歌的词句还是可以被搜集,他们的意义也可以被领悟,从而让其精髓得以显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能吟咏不成其为唐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能吟咏不成其为唐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