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陵县晚唐诗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武陵县晚唐诗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诗人?
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晚唐诗论家是司马空。
司空图(837年—907年),晚唐诗人、诗论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评论,著有《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是刘禹锡。
盛唐以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发展。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诗僧皎然《诗式》中的“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穴来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与后来的意境说有相通之处。其“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推动意境研究的发展。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观点,更深入地解释了意境含蓄蕴藉与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至此,意境论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宋以来,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的中心范畴,其研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宋代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意外”说;明代陆时雍的“韵味”说;清代王夫之的“情景”说等,深入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使意境理论臻于成熟。
意境有以下特征。
第一,情景交融、和谐统一。意境的表现特征在于情景交融。真实的情感融注于景物中,才能使客观物景独具魅力与性灵。
李商隐号玉谿生读音?
谿xī
嵠 xī
〈名〉
(1) (溪本作谿)
(2) 山間不與外界相通的小河溝 [brook;rivulet]
嵠,山瀆無所通者。——《說文》
是故溪狹者速涸。——《墨子·親士》
子越自石溪。——《左傳·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產溝瀆。——司馬相如《上林賦》
(3) 又如:溪步(水涯與渡船處);溪徑(小路。引申謂途徑)
号玉谿(音xī)生(一说为玉溪生)、南樊生。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音xī)生(一说为玉溪生)、南樊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县)。[晚唐诗人,和唐代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1]
为什么说韩愈诗多忠愤,柳宗元太哀怨?
韩愈,柳宗元同属唐宋八大家,均以文名著称,世称韩柳。然而说韩诗多忠愤,柳诗太哀怨却有点概而全了。
先说韩愈,他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以弘扬儒道,排斥佛教为己仼。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效法先秦两汉古文。他的文章个性强烈,气势逼人,参差交错,纵横开阖。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再贴切不过。他的诗如《谒衡岳庙题门楼》,《答张+—》,《湘中》,《兰关示侄孙湘》等确有忠愤之气。犹以"—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最能体现其忠愤情结。
再说柳宗元,他和韩愈—起倡导古文运动。他的诗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柳州城寄四州刺史》,《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别舍弟宗—》,《南涧中题》,《江雪》等也确有哀怨之气。其中以"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京门郢树烟"可反映其哀怨风格。
.i
那么,就以上两诗为例便可判定韩多忠愤,柳太哀怨吗?予以为不能这么评判。予以为:二人本交往甚密,志向相同,文风,诗风亦相去不远。加之命运相似,同是被贬之人。只不过为诗而论,韩愈更显沉郁顿挫,而柳宗元则偏向于沉着痛快。仅此而巳。
作为古文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文章更出色,更值得我们多学习,多借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陵县晚唐诗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陵县晚唐诗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