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王立传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王立传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知道晚清狂人王闿运吗?
晚清狂人王闿运,一个能让曾国藩彻夜失眠的人,一个敢嘲笑民国总统的人,一个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的人。
王闿运是读书种子,湘潭名士,文章、诗词、经学无所不通。王闿运25岁考上举人,后虽科场不顺,但文名远播。他先后结交了湘中第一儒将曾国藩、朝中第一大臣肃顺、蜀中第一总督丁宝桢,他不过一介书生,却得到了这些人深厚的交情。肃顺被慈禧太后凌迟处死后,人们纷纷与他划清界线,独王闿运记得恩情,放言:“人诋逆臣,我自府主。”人人骂肃顺是逆臣,我却认他为府主。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朋友说话,书生意气溢于言表,忠肝义胆也溢于言表。
“帝王学”是王闿运的独门绝学,他也以此学游说于晚清官场,成名于庙堂江湖。按照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的说法,所谓帝王之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帝王如何驾驭臣下,权臣如何挟帝王以令群僚,野心家如何窥伺方向,选择有利时机,网络亲信,笼络人心,从帝王手中夺取最高权力,自己做九五之尊。”王闿运曾凭他的这手独门绝学,让权臣曾国藩彻夜失眠。
据曾国藩在日记中透露,从1860年6月初到8月中旬的两个朋多间,王闿运曾到驻扎在安徽祁门的湘军大本营,与时任湘军大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有过14次绝密深谈,曾国藩在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傍夕与王壬秋(王闿运字壬秋)久谈,夜不成寐。”一个布衣书生的一席谈,为何竟让这位朝廷重臣“夜不成寐”呢?自是惊天大事,如宋朝那位秀才向成都知府鼓动的:“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乃定国安邦之计、城头变幻大王旗之策。
王闿运果然在游说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谋求自用,建议他佯攻太平军,慢下战争的节奏,形成清政府、太平军和湘军三足鼎立之势。清朝早已腐朽,太平军眼光短浅,而湘军如日中天,坐山观虎,待时而动,最后收拾旧山河,这天下改姓爱而姓曾,不是没有可能。
这番密谈,一定说动了曾国藩的雄心,否则不会面对一个书生的口若悬河而“夜不成寐”。然而,面对这扬名千古或遗臭万年的抉择,熟谙儒家忠君之学和中庸之道的曾国藩,却不愿意将身家性命作孤注一掷,他有他的为人准则和处世哲学,他宁愿做一个委曲求全的忠烈侯,也不愿意成为一个鱼死网破的篡位帝。王闿运想做帝王师,不过,没碰到对象,他满心遗憾地离开了湘军大营,当时的脸上,一定满是沮丧和失望。他晚年曾自作挽联说:“春秋表仅成,正赖佳儿学诗礼;纵横志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便是这种失望的真实写照。
民国建立,除了男人剪掉辫子、女人放了双足、城头换了旗帜,其他几无变化。王闿运大失所望,为总统府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下联“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横批“旁观者清”。意在讽刺总统只是换了头衔而已。
王闿运是晚清的一代名士,平生最自负的不是诗词歌赋,亦不是八股文章,而是“帝王术”。
他自恃身怀韬略,有辅佐帝王之才,可惜机遇不佳,一生碌碌无为。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好好研究八股文章,走科举之路才是正途,为何王闿运偏偏剑走偏锋呢?
这是因为他在科举之路上遭遇了巨大挫折。自打26岁考中举人,此后屡试屡败,总是考不中进士。
就像拥有同等遭遇的湖南同乡左宗棠一样,王闿运也是一怒之下,弃考了。从此把八股文章扔进了垃圾堆,开始专心钻研文韬武略的帝王之术。
不久后,咸丰皇帝最器重的重臣肃顺听说了他的大名,便邀他到府上一谈。结果一见如故,肃顺对他的谋略非常欣赏,就把他请到了府上给儿子做私塾老师。实际上是给肃顺做幕僚谋士。
咸丰死后,肃顺被指定为新皇帝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首。这是肃顺一生中的巅峰。
这时,王闿运提醒肃顺,一定要掌控住兵权,防备两宫太后。可是,肃顺大意了,根本没把二十多岁的小寡妇慈安和慈禧放在眼里。
晚清时期,能人辈出,左宗棠狂不狂,他写信硬怼;曾国藩狂不狂,他当面直呛;曾国荃狂不狂,非要将其置于死地。甚至,在做过临时大总统、当过皇帝的袁世凯面前,他仍没忘了和自己的老妈子打情骂俏。
他,就是“晚清第一狂人”——王闿运。
王闿运,一个从未成为过大佬,却始终在大佬圈中转悠,被大佬们视为“座上宾客”的晚清名士。
自古以来,但凡有点名气的士人,都有点脾气,但像王闿运这般嚣张的士人,绝对不多见。他的狂,不仅仅在于对晚清、民国大佬们的不屑,不仅仅在于对洋人的著名评价,更多的是他对待私生活的态度和行事风格。
咸丰七年,湖南补办二年、五年两界“乡试”,王闿运考中咸丰二年第五名举人,一时间声名鹊起,被当时的湘军将领们追捧,甚至还受到了湘军统领曾国藩的厚待。
咸丰九年,王闿运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落第后被当时的咸丰帝智囊肃顺看中,成为了智囊的智囊。如果没有后来的“辛酉政变”,成为同治帝顾命大臣的肃顺或许会给王闿运一个大大的将来。但自肃顺被慈禧太后下令绞杀后,原本就被贴上“肃党”标签的王闿运,还撰写了《祺祥故事》为肃顺被杀辩解,这下几乎直接斩断了王闿运的仕途之路。
被专断了从仕可能的王闿运,再次转投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幕府;光绪年间,又受四川总督丁宝桢(就是那个处死大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邀请,于四川执教;而后,退回湖南,教书为生。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巡抚向朝廷上书表彰王闿运之德行,朝廷特受其“翰林院检讨”;宣统年间,加封为“翰林院侍讲”。这就是王闿运于晚清时期的最高官职,一个从五品,比副厅级还低的虚职官衔。
王闿运的“狂”名,如何得来?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光绪二年,担任首任清朝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临行之际,他的老乡王闿运来为其送行,并希望郭嵩焘能用孔孟之道,将英国教化,让这个“海岛”从此走上德化之路。
肃顺准备让他做帝师的。载淳本来叫祥祺皇帝,王闿运懂帝皇之术,肃顺准备用他去教导载淳的。说不定满清又一大帝,后来叔嫂同治,没有他啥事了,挂了。肃顺给叔嫂合力灭了,老王溜了,后来收了个弟子,喜欢帝王之学,老王也没人可教,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于是倾囊相授。此人便是扬度,一直活到民国二十年。周总理认识他,还挺了解的。扬度后来入幕袁世凯,老扬其他本事平平,但是会教人做皇帝。于是忽悠老猿称帝……和他老师老王同志一样倒霉,一样的沦落江湖。最后秘密加入共产党,[碰拳]老扬同志,最后一位帝师找到组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王立传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王立传文言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