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年龄文言文
- 2、各个年龄段用文言文的称呼
- 3、文言文中十岁至九十岁的说法
年龄文言文
1、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2、文言文表示二十年的光阴怎么说 廿余载、廿岁光阴、二十年矣、二十载春秋、廿岁有余。 廿niàn二十。后也大写作“念”。载zǎi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
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各个年龄段用文言文的称呼
1、双稀: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2、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文言文中对年龄大小常有较为固定的称谓,请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下列词语排序。
4、襁褓——指不满周岁 孩提——指2~3岁 髫( tiáo) 年——指女孩7岁。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龆年——指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5、稚:称年龄小的为稚。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文言文中十岁至九十岁的说法
1、岁:牙牙。2岁:孩提。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舞夕之年。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2、-90岁:耄耋之年 90岁:望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婴幼儿时期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3、(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1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4、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总角: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垂髫: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此以”垂髫“指童年。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女子15岁。
5、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6、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镴]: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