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经天纬地的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经天纬地的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的谶纬之学是什么?
“谶(chen,去声)纬”,是经学与迷信相结合的产物。“谶”是指一种带有神秘性质的预言。“纬”出于“纬书”,“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提出的名号。
“经”与“纬”的本义分别指丝织物上的纵线与横线,因纬书依附于经书,就如丝织物上纵线与横线相配一样,因此得名。
纬书是假托孔子的释经之书,由于其中也含有谶语,所以后来将“谶”、“纬”合称,这就是“谶纬”一词的含义与由来。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推知灾异,预测吉凶,成为谶纬之学的嚆矢。由于谶纬常与迎合或劝谏君主有关,到了西汉末年,具有御用色彩的今文经学演变为谶纬之学,谶纬成为政治迷语的代名词,在改朝换代之际,往往被图谋帝位者大加利用,王莽篡汉与刘秀复汉均有谶纬在先。
东汉末年,分立三国的曹、刘、孙三家也纷纷引用和制造谶语以自命。到了南朝,官府开始禁止谶纬之学。后来,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搜查谶纬之书,一律焚毁,并且治重罪惩戒私藏者,经此劫数,谶纬遂成绝学。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哪怕是一个名字,可能也有不同的意义。经学作为一种思想学说是一个东西,经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则是另一个东西。关于意识形态与思想学说的探讨很多,我们这里姑且规定,思想学说是一种假说,意识形态是官方强制力推行的思想学说。思想学说的活力在于争论与质疑,在此不断发展完善,而意识形态则是不容置喙的。
所以,客观说,同一名字的东西可能是不同的性质。古文经学更加类似于思想学说,而今文经学接近于意识形态。
谶纬之学,谶纬一般一起出现,但是二者起初并不是一种东西。谶纬属于古文经学。
有一句话叫“一语成谶”,不好的东西言中了。谶的意思是,《说文解字·言部》:“谶,验也,有经验之书。”相传的《河图》、《洛书》都是谶书。类似于一个预言,预言具体不确切的意味,并不是一看就明白的那种预言。东汉王朝建立起来,刘秀就是得到了谶语的帮助,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而,谶至少在战国就已经出现,而秦代的“亡秦者胡”,有助于我们理解“谶语”,这句话“胡”你可以理解为“胡人”(北方少数民族),也可以理解为“胡亥”。这就是那种不确切的意味,看你怎么理解了。而这种东西就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甚至,我怀疑古代谶语十分多,留下来的是应验的,而不灵验的都已经无影踪了。(这么多预测,总有一两个预测准吧!“幸存者偏差”给人一种谶语都很准的感觉)
纬,相对于经,是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纬书都是假托孔子及其弟子所做。主要指的是《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这七本。当然,具体还有其他解释,但是主要囊括这些是无疑的。纬书一部分是记录或编造一些古代帝王、圣人的符瑞故事,以说明“圣人感天而生”的道理。这一点和谶很像。(这些东西得益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然而,谶与纬最终在东汉二者都在很像的这部分合流。一起变成了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你与其理解这是当时的儒学、经学,不如理解成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经学。(意识形态不容置疑、具有国家强制力,规范训诫人)
可能简单说,大家还是不明白具体谶纬之学如何为官方服务。简单举一个例子,《仪礼》和《礼记》里面都有关于古代婚礼的记载,有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徴,请期,亲迎。除了纳徴以外,都需要用到一种礼物“大雁。”,而东汉官方意志是这么解释的,《白虎通义》:“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纳徵,玄纁、束帛、离皮,玄三法天,纁二法地也,阳奇阴偶,明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以为庭实。庭实,偶也。”这里对大雁的习性观察的很仔细(南来北往,成行成列),但是,解释完全是带有“迷信色彩”和浓厚的儒家礼教色彩。这大概就是谶纬之学的特点,对于自然界万物观查仔细,却用儒家伦理三纲五常去那一套解释,并且为统治服务。
我们谈谶纬之学,更多人认为是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很多人摒弃这种所谓的迷信色彩,然而我们抛弃今天的科学的观点与思想,去看看这些“迷信”。看看谶纬之书的《春秋元命苞》“(月亮)体自无光,籍日照乃明。”古人对于很多东西的观测是准确的,描述也是及其准确的,但是,原理却变成了阴阳五行那一套。谶纬构建的世界,能够很好的符合当时人的认知,而且具体一些问题结论也是正确的。(至于具体的解释嘛,呵呵。)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解释谶纬之学就一定是迷信的东西。
顺便说一句,儒学在先秦就和道家、法家牵扯不断,董仲舒的思想更是把“阴阳五行思想”加入儒学,儒学是不断发展更新的一个东西,而不是一尘不变的。正统地位依靠的是官方支持,儒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官方支持下,儒学在这个阶段形态会成为统治思想(今文经学、宋明理学),而因为无法质疑,很快下一个朝代就会被民间对于儒学的新形态取代(比如,朱熹思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属于民间发展出的思想)。由此可见,质疑与争论是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馒头是诸葛亮所创吗?
很明显,不是!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但非要说他发明了馒头,那真是难为他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须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方多米而少面,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千多年前三国时期,蜀道艰难,如何把北方的面粉运到四川、云南?没有面粉,又怎么做馒头?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事迹记载十分详细,包括他的发明创造,木牛流马,诸葛连弩都有记载,唯独没有馒头。
所以说,诸葛亮发明馒头的说法,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罢了。
那么馒头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汉族人习惯于把面食叫做饼。早在西汉时中国人吃面饼,但据说这种饼更像是点心。
魏晋以后,饼食在中原迅速发展,并得以在民间普及。晋人束皙还专门写了一篇《饼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中记录的面食超过20种,有蒸饼、汤饼、胡饼、烧饼、髓饼、乳饼、膏环等不同面食。
其中蒸饼,就是放在笼内蒸熟的面食,做法与现在的馒头类似,想来就是馒头的雏形吧。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制作蒸饼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仅能够恰到好外地掌握发酵技术及火候,蒸饼的花样亦多。
唐代的“笼饼”、宋代的“吹饼”,均由蒸饼而来。有些人在蒸饼放入馅料,一同蒸制,这就是包子的源头。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经天纬地的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经天纬地的文言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