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史杨鹤传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史杨鹤传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明清鼎革之际,曾涌现出了一批十分卓越的军事将领。有趣的一点是,明朝的许多文臣被派往战场上后,竟往往创造出了许多经典战例,一度遏制住了八旗铁骑的攻势。在明朝将领中,洪承畴便是极为耀眼的一位将星。只可惜,在松锦大战中,洪承畴还是一败涂地。
在明清战争中,有数次大规模的会战,直接影响到了双方事态。公元1640年,皇太极调集重兵围困锦州。因此前明朝委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负责防卫清军,所以在锦州被围后,洪承畴率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和吴三桂八位总兵,统领十三万人马前去解锦州之围。
起初,洪承畴大军部署于松山与杏山之间,与清军交战。战争初期,明军凭借兵力优势,给清军造成了一定创伤。不过,随后皇太极和多尔衮开始调整战略,发挥八旗骑兵善于机动和奔袭的优势,在派兵围城的同时,调集骑兵突袭明朝援军。
当时皇太极带病亲征,决定将洪承畴主力围困起来,用挖掘长壕的方式切断了明军粮道,同时致使锦州、松山和宁远三地彼此孤立,难以相互支援。更为重要的是,此前驻守锦州的祖大寿曾尝试突围,但经过血战后还是被清军逼回了城内,导致士气低落。接连的战争,令原本占据兵力优势的明军开始慌乱起来。
关键时刻,崇祯再次喋喋不休地催战,这令洪承畴左右为难,只得率主力对清军进攻,同时让祖大寿从锦州突围,想从两面夹击清军。结果,因此前清军在锦州城外挖了多道壕沟,令祖大寿的骑兵难以突击,再次被逼回了锦州。如此以来,洪承畴的计划被打乱,只能单方面同清军作战,再次失利。
接连的失败,让明军将领内部产生了分歧,多少人提出先退回宁远,补充粮草和人马后再来解救锦州。不过,洪承畴却坚持要背水一战,同清军决战。最终,明军军心动摇,大同总兵王朴率军潜逃,导致其他各路人马也开始回撤。结果,此时清军乘机冲杀,洪承畴一方大败,仅剩一万多守军戍守松山。
到1642年时,被围困数月的松山,因副将夏承德反水而落入清军手中,洪承畴被擒。得知松山失守,祖大寿也率所剩两千多人投降。这样一来,松锦之战清军大获全胜,洪承畴一败涂地。
洪承畴是能打,和孙传庭搭档把农民军头目高迎祥都给活捉了,李自成接班起来后和洪承畴在陕西潼关南原一战全军覆没,李闯王只剩下十几人逃进商洛山当了野人。可恰恰在这时候东北战局糜烂火烧眉毛,皇太极发动了对明朝的军事行动。
李自成就像一只刚刚进入蒸笼里的大闸蟹,只要稍加火候便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可能就此长眠商洛而不是今后的九宫山。但崇祯皇帝没有那个耐心了,他眼看着横行西北的大家伙还剩半口气,急吼吼地调洪承畴去应付东北的大火。结果西北原本濒死的大闸蟹重新爬出来,把大明江山搞了个天翻地覆,东北战局在他的英明干预下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那火越扑越大。
摆在洪承畴面前的战役目标是救援被围困在锦州的祖大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太极不是刘阿斗,八旗军更不是软柿子,明军要想实现战役目的非得从长计议一步步来。洪承畴久历战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制定的战术就是步步为营,从宁远、塔山、杏山、松山向锦州推进,肃清外围才能谈得上解锦州之围,如果啥都不顾不考虑长驱直入为解围而解围,非但解不了围还得把去解围的人给搭上。
可在金銮殿坐着的崇祯不这么想,他太想要胜利了,西北的仗已打成了一锅烂粥,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主张速战速决结束僵持局面,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河南湖广折腾得厉害。既然是经验老道久战沙场的能人洪承畴出马,崇祯君臣似乎捞到了救命稻草,什么攻守条件战场态势、粮草补给队伍士气都不足以考虑。
前面有蒙古族大将满桂在崇祯的死催下,被逼迫出战裹尸沙场,吃了官司的孙传庭也是被崇祯君臣死催出关,结果稀里糊涂和农民军决战而亡,这次轮到的是洪承畴。
连被围困在锦州的祖大寿都传出消息,称城里粮草还有,还能坚持,他要求洪承畴不可速战,要和清军耗下去,他们时间一长必然有变。被围的不急,急的是去解围的,准确地讲是北京城里的崇祯和若干一味附和大臣们急。好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洪承畴再有多的理由都会成为消极避战的借口,脚底下再不挪动后果很严重。让人联想到安史之乱时守潼关的哥舒翰,当年他是“守”字当头,为大唐把好最后一道门,也是被皇帝大臣们死催出关最后惨败投降。
皇太极怕的就是你龟缩在防御工事里打一架再缩回去,畅快地打野战是八旗的优势。洪承畴硬着头皮率部从宁远出发向松山锦州一线运动,皇太极就等着明军这机会安排大军插入宁远和松山之间各个隘口,切断了明军的退路。两军激烈碰撞,明军全线崩溃,只有吴三桂突围逃入宁远城,洪承畴等万余人被拦截在松山弹丸之地,其余明军都阵亡或被俘。
之后的事就如同在料理大明在关外的后事了,孤守锦州再也盼不到援军的祖大寿弹尽粮绝,最后投降了皇太极,从此大明在关外的主力部队都被耗尽,崇祯手里再也甩不出像样的兵力和满清开战了。
洪承畴被俘后开始是嘴硬皮硬,见了范文程、皇太极和庄妃(据说)后,人家好说歹说才让洪承畴慢慢服软了下来。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这就是洪承畴松锦大战中的感慨
先看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和皇太极局势图:
现在来看松锦之战洪承畴为何前期重挫清军、后期战败:
1、锦州城没有做好坚守准备,仅有一个月的粮食,松山更惨,只有3日粮,迫使洪承畴、崇祯帝等放弃对峙,主动攻打包围锦州城的清军;
2、在取得前期优势后,崇祯帝、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以兵饷困难为由催战,迫使意图让明军休整半个月再战的洪承畴不得不立即出战;明朝的战事失败基本上都是因为朝廷的催战,萨尔浒之战如是,松锦之战也如是。孙承宗曾对天启帝说过:
1641年3月,清军包围锦州;
1641年4月下旬,洪承畴派遣吴三桂等到松山、杏山一地;4月25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伤亡很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
乳峰山之战后,洪承畴要求明军休整半月后再进攻为锦州解围,但崇祯帝、陈新甲不肯要求趁胜进攻——其实洪承畴在明军占有优势时,见好就收,让明军休整,有利于提升和巩固明军士气;清军作战失利,士气下降,又是远道而来,时间拖越久越不利。
3、洪承畴被迫进驻松山,让明军的后方空虚,让皇太极得以攻打塔山,夺取笔架山粮草,导致明军无粮不能和皇太极进行持久对战。
洪承畴战败的原因很多,错误的指挥,军心不齐,以及最重要的后方小动作太多。
1639年,皇太极包围锦州,意在劝降祖大寿,随后祖大寿诈降,惹恼了皇太极,于是清军以四万大军包围锦州,还调来了红夷大炮。
情急之下朱由检命洪承畴为总指挥,带领十三万兵马救援祖大寿。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但随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结果是明军阵亡200多人,清军阵亡31人。这个战损比让洪承畴犹豫了,他很清楚,明军的战力和清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要赢,必须琢磨一下怎么打。
于是洪承畴退回宁远,请示整军半个月,想一想战略对策。一开始,崇祯皇帝也是同意的,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挺进,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听闻洪承畴大军到来,皇太极也是十分焦急,于是他下令八旗旗下男丁只要够十五岁了,都来参军,就这样硬是拉出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前来支援。清军合兵后,人数在14万左右,与明军相差不大,而且这里面的水分也是不少,多数是些没打过仗的旗人。
就这样洪承畴和皇太极就僵持住了,洪承畴觉得清兵太能打不敢妄动,而皇太极也是觉得明军兵峰过盛不敢交手。僵着僵着,皇太极想出了对策。
二十九日晨时,洪承畴惊讶发现,自己的阵营门口多了三道壕沟,很明显,皇太极这是要断了洪承畴的粮道。就在洪承畴犯愁的时候,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
情急之下,洪承畴决定撤兵回宁远,约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结果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然后“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这下子可让皇太极高兴坏了,他马上让清军缩小包围圈,务必全歼明军。混乱中,吴三桂反其道行之,推常识走大路避开了清军的截杀,其他总兵见状紧随其后,逃出了包围圈。但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最后洪承畴被清军俘获,经皇太极劝降后投降。
如果说大明粮饷充足,崇祯皇帝不催战,王朴不率先逃跑,那么洪承畴不能说稳赢至少也不会败的这么惨,但是老天偏偏就这么神奇,把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都加给了洪承畴,那你就是再天才,也没辙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史杨鹤传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史杨鹤传文言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