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用文言文评价欧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用文言文评价欧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多少国家的人还能读懂自己国家的古文?
非洲基本没什么历史可言,美洲也差不多,大洋洲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有古文的也就是欧洲和亚洲了,欧洲古代主流贵族应该是用希腊语交流的,我们古代搞文言文,再就是阿拉伯人了,要说100%能看懂是扯淡,但是肯定有学者在研究,否则真就失传了,韩国最二逼了,花了 70年废除汉字,现在倒好,发现自己的历史居然都是汉子写的😂
欧洲的封建制与中国的封建制有什么不同?
“封建”一词在古文的语境里原指“封邦建国”,意思是某个诸侯被分封了一块土地, 然后他就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种制度原本指代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后来到了民国时期,为了适应某种斗争的需要,更为了和某种“舶来理论”相契合,不得不进行歪曲改造,将它指代的时代由西周、春秋,移植到秦朝之后。这才有了“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这样似是而非而又缺乏实事依据的说法。
事实上,在古人那里,“封建”一词指代的是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之后的政治制度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郡县”。史书上说,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某种原因,被人为更改了。这个案例在历史学界非常典型,是政治干预学术的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另外,中国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和秦朝之后的郡县制却大相径庭。有兴趣的同学可找一本名叫《历史的侧面》的书,里边详细记录了“封建”一词转意的来龙去脉,也详细论述了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制度差异。
权力之别:欧洲领主各自为战,具有法外权力,地方势力庞大;中国是地方有拱卫中央之责任,中央的权力是与君主有密切之联系
土地之别:欧洲各国之土地私有制,可以互相竞争或买卖,中央不具有垄断地位,自由民也有土地支配权;中国之土地归于统治阶级,国有与集体所有制,大地主阶级具有土地支配权,农民只是充当土地的工具而已,垄断土地之经济作物归于国家
阶级之别:欧洲的服务对象是以贵族阶层,贵族血统为纲,骑士作为政治之产物,以分权为特色;中国的阶级已经固化模式,是以统治阶级为主,官僚体系为辅的管理体系,系统程度较强大
外国人觉得中国的古代诗歌典籍文言文如何?与自己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在西方现代文学的演变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得益于几个重量级的人物的译介。我们应该记下这几个名字,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古诗难以获得那么多的国际认同。
第一,德国的歌德和马勒。歌德创作的《东西诗篇》据他在谈话录里说深受中国诗歌影响,尤其其中《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组诗,虽然实际上歌德并不懂得汉语,他只是从他对东方哲学美学的思慕出发作诗。但歌德的名气太大了,他都那么重视中国诗歌,欧洲名流一时也以东方文化为品味象征。后来大音乐家马勒受此风影响,写下他的毕生名作《大地之歌》,以李白、张继、孟浩然、王维、钱起等人的诗作德语译本为纲建立起一个悠远辽阔的世界,让西方人直观地感受中国古诗之美。
第二,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他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古诗》(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以及《诗经》选译、李白诗和传记等,译笔优雅独到,让普通读者领会到东方诗学并非遥不可及。
第三,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他虽然只学过一点中文和日文,但凭着他获得的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费诺罗萨关于汉语特点的分析手稿,他大胆地从字形、意象拆解和重组的方式去“硬译”中国古诗,结集《国泰集》,一时震惊诗坛,很多诗人从中学习一种新的意象主义作诗法,艾略特称赞他重新发明了诗歌,把这本翻译视作一流的创作。
藉由这些以及其后勇猛的汉学家们(尤其是美国人宇文所安,他的唐诗研究著作和中国诗学研究,奠定了中国古典在西方学界、文学界的高端地位),现在一般西方受过教育的人都会知道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诗歌的优美和神秘、诗人的艰辛。如果是深入学习中国古典的诗人学者,比如说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就会清晰地看到东西方文学的显著不同,中国古诗更重视形象思维、瞬间感悟、意象嫁接等,所以反而显得非常“现代”,与之相比西方古典文学显得笨拙、抽象和迂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用文言文评价欧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用文言文评价欧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