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桃杀三士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二桃杀三士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桃杀三士的典故原文?
应该是二桃杀三士。它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三桃杀二士古文?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闻。晏子进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此(指三士)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剌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勀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用使人少馈之二桃:‘三子何不詈功而食桃?’”
于是三士皆论功争桃,“最后皆反(返)其桃,挈领而死。”
求“一桃杀三士”的典故?
在具体运用中,有人把成语“二桃三士” 篡改成“一桃三士”,随即许多不明成语来历 的人跟风使用,造成严重语言错误。看例句: 中国古代有一则成语——“一桃三士”。 讲的一个桃子不知究竟赐给三个有功大臣中 的哪一位,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 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
作者记错了成语典故,不是“一桃三士”, 而是“二桃三士”。
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 下》,比喻借刀杀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 子是齐景公的三个功臣。有一天晏婴从他们 三人面前路过,他们却不起来,非常失礼。晏 婴怀恨在心,向景公进谗言要求除掉他们。景 公担心他们三人力气大,拼不过他们。晏婴 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 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 两个桃子吧!”公孙接和田开疆认为自己功 劳大,分别拿了一个桃子,但是古冶子的功 劳更大,要求他们把桃子让出来,二人觉得 很愧疚,刎颈自杀了。
看到朋友死了,古冶 子感到很羞惭,他也刎颈自杀。因此三位勇 士都是自杀的,而不是死在对方的刀剑下。后 诸葛亮有《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 三士。”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故事作为背景,不能 随便更换成语中的字眼。
一桃杀三士典故启示?
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这则成语故事最打动人的,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晏子本想利用的三人恃才傲物的弱点,让彼此相互争功,离间人心,从而削弱他们的政治威胁,并没有想到他们会舍生取义,有如此君子风度。他们开始时比较骄傲,都看重自己的事功。
是古冶子的一番话让另二人感到了羞耻,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情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古冶子后来的举动同样如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桃杀三士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桃杀三士文言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