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代事情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现代事情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中秋节现代文言文?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中秋月》宋代:晏殊
古代和现代一年时间差别有多大,会不会古人年纪有重大出入,你怎么看?
中国从五千年前夏朝就发明了纪年法。是用天干、地支作为纪年、月、日、时的方法,分为“农历”和“阴历”一直传到现在。
古代计时方法是:昼用“日晷”如同天安门前的“华表;夜用“更漏”(水漏、沙漏)、目测三星的位置、北斗星的把抦指示方向、动物话等方法,有专门打更之人报时等方法表示午夜时分。清朝末年钟表传入中国计时方法更准确更方便了,但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时间叫“时差”。
我国古代使用农历为礼法,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满月。
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年纪同现代人不会有太大的出入。由于农历一年的时间短,那么40岁的古人按照现在计算应该不到40岁,肯定不会出现你说的古代40岁是现代50岁的情况。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古代和现代一年时间没有差别,不会出现古人年纪有重大出入的情况。这里面牵扯一个“度量衡”变更的问题。下面容我细细道来。
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因为我们很多度量衡都发生变更了。那什么是度量衡呢。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的物体的统称。以我们熟悉的重量单位为例来说明。现代重量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克(g),千克(Kg),吨(T),单位之间的换算是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g。
中国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等于现代的800克,0.8公斤。所以一些古文中记录的中的重量会和现代的不一样。
再比如长度,我们老说“七尺男儿”,这个身高按现在标准算大概是2.3米。这并不是说古代男人高,现代男人矮。而是古代度量衡和现代不一样。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我认为计算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年龄计算出现一定的差异,但应该不至于夸张到差10岁的程度。
首先,在中国汉朝的初期,汉武帝命人编撰了《太初历》,确定了一年的整数天为365天。随后各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相近,并一直沿用至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后用公历,但同样认定一年为365天。因此姑且可以认为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认同“一年有365天”这一概念。
其次,中国传统的年龄计算方式一般以“虚岁”作为记岁方式,“虚岁”又称“毛岁”,指婴儿诞生之日起即记为一岁,而那一天就是我们老一辈经常说的“农历生日”。虚岁认定每到农历正月初一即涨一岁,当然地方习俗不同认定为涨岁的那一天可能会有所出入。而现在我们用“周岁”记岁,“周岁”是国际通用记岁方式,认定婴儿诞生之日起为零岁,以后每经过一次诞生日则涨一岁。也就是说,虚岁和周岁的差别一般不超过一年。
再次,古代受中华文化辐射的区域如东亚、东南亚等地一般也都运用农历记岁。欧洲也有类似于我们农历的历法,但差别应该也不大的。
综上三点应该可以解答题主的问题。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海涵并欢迎指出不足之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代事情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代事情文言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