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言文并列承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言文并列承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语中如何判断两句话是并列还是递进?
在文言文中一般连词才有这些关系。这样区分比较好:并列关系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是平等关系,可以互换位置;承接关系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有先有后;递进关系表示后一个词或词组在意义上在前一个词或词组基础上更进了一层;转折关系可以翻译成“但是”、“却”、“可是”等等。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而:连词,并列关系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连词,递进关系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而:连词,转折关系
4、扣而聆之 而:连词,承接关系
语文中的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是什么意思?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怎样辨别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言文并列承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言文并列承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