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自强传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马自强传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申时行、张居正的做事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
这个不是喜欢不喜欢的事,而是哪个更适合你的风格,以及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事风格,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和行事风格。所以治国之道,一张一弛,不能偏废。
申时行和张居正都是明朝时期的首辅,俩个人做事风格显著不同。正好最近拜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个人认为什么时候都需要有张居正这类人,也需要有申时行这类人,二者融合才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过说我更喜欢哪一种,按现在的角度看,我会喜欢申时行的做事风格,下面就从他俩对文官的态度来讲讲。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第二章的标题为“首辅申时行”,实际本章所讲的内容是通过对比申时行与张居正的执政的不同特点,再通过实际的例子将一些有趣的事情串联起来,叙述整个明朝的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及他们是如何排除异己。这篇文章主要说申时行与张居正对文官集团不同的认识,从而体现他们的做事风格。
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十年新政,重点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他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他的这种改革也同时得罪了文官集团,忽略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申时行对文官集团的这种双重性格看得是非常透彻。申时行明白这些人以传统的“四书”中所表明的内容作为标榜、宗旨,同时这些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私欲,申时行明白他不能消除这些人的私欲,所以他选择与文官集团合作;而张居正却把文官集团作为他改革道路上的障碍,他想要改变他们的作风,这是文官集团所不能忍受的。他的十年专政并没有改变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改革是失败的,这种改革只是暂时性的,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对于文官集团的反抗,他在世的时候,可以用权势压制这些抗议的人,等到他故去,他的心血事业也付诸流水,最终也造成了历史的悲剧。
申时行没有做大事的决心,他前任的各种错误能避免就避免,不会牺牲自我。他对文官集团的诚意便是对他们起感化和领导的作用即可。他明白除非以不同于文官集团的组织来替代他们,否则身为首辅只能与他们合作,按照他们的共同意志办事儿。申时行也没有忽略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虽然他最终也是被文官集团逼的辞官养老了,
当然相比张居正结局稍好点,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对于当时的时势来说也是国家之荣幸,给了这个精疲力竭的国家一丝喘息的机会。
张居正不用说了,了解的比较多,大体总结下来就是雷厉风行,大胆激进。正是这样的做事风格才能使得他的改革能快速的推行下来吧,延长了明朝70年的寿命。但是也正是这种做事风格使得他得罪 了很多的人,导致他死后被“反攻倒算”,被鞭尸不说,两个儿子也是不得善终。
申时行历史上最多的评价有“和事佬”、“温和谦让,胸中富有积蓄,但不近悬崖,不树异帜”,在内阁首辅8年时间,有效的调和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矛盾,调整了明朝对内对外的政策,使得在张居正死的政治风波不至于波及太多的人,同时在立储这件事上也有效的稳定了朝政。总之,申时行是有见识和有能力的,但时不予他,虽然如此,他还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本职,无功亦无过
个人更喜欢张居正!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认为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人,考成法以整饬吏治,一条鞭法以整饬财政制度,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抑制了封建王朝后期惯有的土地兼并。
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我另有看法,像张居正这样的人,肯定明白得罪权贵阶层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为什么这么做。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吃得上饭,为的是他坚守的传统儒家思想:虽千万人吾往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至于所说的品行不端,生活腐化,我认为是夸大了。跟李太后很大可能是子虚乌有,抄家只有白银10万两,黄金3000两对于首辅来说更谈不上多。
至于所说的独断专行,不独断专行能做到这么多事吗?
最后引用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话,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张居正是明代最好的宰相,注意后面没有之一。张居正的改革至少为明代续命五十年。至于张的生活奢侈是存在的。但不必过度解读。封建官场腐败由来已久。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宰相,治理好国家的前提下适度的生活奢侈无伤大雅。更加重要的是张居正死后万历帝派人查抄其府邸,所得财务数量并不大。达不到严嵩那种程度。甚至没有徐阶那么贪。总体上说张居正功不可没。
张居正,明万历朝内阁首辅。他劝万历皇帝要从简节约,而自己却没有做到,反而自己生活奢侈。
《万历十五年》就记载:张居正奉旨离京为老父亲办理丧事。他乘坐轿子就有4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2个仆人,30多个抬轿的,而除了必备的仪仗队外,随从人员还有一队鸟铳手,奢侈豪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作派。
从北京回老家江陵,大约一千里的路程,张居正的车队“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声势浩大,但为此也劳民伤财。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功绩。正是张居正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让其灭亡的时间向后延迟六十多年。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实验点,清丈田地,当地百姓因为便利,实践证明此改革措施对民有利。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在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减少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全国土地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赋税改革,全国施行一条鞭法。它的出现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以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让百姓做到“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它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让国家财政有稳的增长。张居正也认为农商应该放在同等地位,不应重农轻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其成果体现为万历初期,国库财富创造了明朝历史中的最高纪录,存粮可用十年,存银共计一千万两。
张居正陆续提拔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且为了阻止北方敌人入侵,在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以此护卫京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自强传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自强传文言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