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都中救灾初中文言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王都中救灾初中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来征战有多少人?
在古代,由于人均产出极低、武器技术相对较差,战争的参战人数通常不会过多,一般只有几百到几千人,多数处于城池之内和人口稀少之处。那个时候的战争,多以数千人的规模出战,最多的大概在数万人左右。
古代各国兵员比例?
三国时期,蜀汉人口不到100万,那么按照10:1的征兵比例,蜀汉的军队最高也就10万人左右。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秦国是1万户(5万人)抽取1000人当兵,比例大概是1:50。
初唐时期,总人口在5000万左右,总兵力是57万,比例大概是1:80。
两宋时期,总人口超过一亿,总兵力达到了100万,比例是1:100。
明朝初年,总人口6000万,总兵力200万,完全脱产的兵力是60万,比例是1:100。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汉朝、唐朝、宋朝这几个朝代前期的政治制度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运转也基本正常。
相比之下,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建国之初就显得相当诡异;为了保证朱明王朝千秋永继,朱元璋设计了特务机构,直接听从皇帝本人指挥;
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后来不断扩张而且花样翻新,除了锦衣卫,还有东厂、西厂等同样由皇帝亲自调遣的专门机构;
朱元璋统治时期,也就是明朝初期,因为出了一个"胡惟庸案",朱元璋下令撤销"宰相"这样一个协助皇帝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职务;
没了宰相的整个明朝,皇帝直接过问所有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如果皇帝本人身体不错年富力强还好说,事无巨细亲自处理;如果皇帝年幼或者懒于朝政,皇权就很可能旁落;
比如说明朝中期推行的内阁"首辅制";因为没有宰相的内阁,要么各位辅臣之间相互不买账内斗,要么"首辅"专横跋扈成了"一言堂";比如说严嵩、张居正这样的"首辅们"。
最重要的是,无论开国皇帝设计的政治制度如何先进,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局限性,到了这个朝代的中后期,"不肖子孙"们都将他们祖宗的"家法"改得差不多或者面目全非了。
比如说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定下的规定——太监不得有文化、后宫不得干政这两条;朱皇帝将这两条命人刻在铁板上,就立在皇宫里面,子子孙孙必须执行。
结果如何呢?
明朝的后宫干政屡禁不止,因为皇帝登基时候年纪太小了,不得不让皇太后干政;还有太监从"没文化"渐渐变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模仿皇帝的笔迹或者干脆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令!
正常情况下,后面的朝代会吸取前面朝代的成功经验,并对前朝失败的教训进行改革。所以,制度往往越是后面的朝代越是比前面的朝代先进。
大一统王朝中,只有元朝开了历史倒车。其他朝代的制度均优于前朝。
明朝的分封不是分封制,藩王对封地没有管辖权。而明朝的太监也是通过司礼监等内庭机构作为皇帝的发言人参与朝政,而不是单纯的干政。
大概展开说一下各个朝代的历史任务,希望对你了解历史有帮助。
秦朝: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解决了“大一统”制度与观念的“有没有”问题。遗留下法度苛刻,百姓负担巨大容易民变的问题。
汉朝:巩固了“大一统”制度,废除了严苛的刑罚,重视民间的疾苦,缓解了人民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末期遗留下士族门阀垄断统治阶层,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问题。
晋朝:延续了士族统治那一套,没有解决士族垄断、土地兼并、民族矛盾的问题,导致“五胡乱华”。
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加强人才流动,解决了士族门阀垄断问题,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从野蛮倒向文明。中期的“节度使”制度导致“安史之乱”和后期军阀割据(“五代十国”)。并且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宋朝:没有实现统一,削弱将领权力,解决了军阀问题。同一时期的辽/金则在继续实践“民族融合”的过程。
元朝:过度迷信武力,政治制度没有什么建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都中救灾初中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都中救灾初中文言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