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言文被动固定句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文言文被动固定句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什么标志吗?
1、被动句。它的标志有:(1)为……所……;(2)见……于……;(3)于……(4)为……。
2、省略句。句中通常省略主语、宾语等。
3、判断句。通常以“也”结尾,此时“也”表判断:(1)……者,……也;(2)此……也;(3)……也。
4、倒装句。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古汉语中有哪些被动句式?麻烦告诉我?
古汉语的被动句句式比较复杂,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借助虚词表示被动的,一类是不借助虚词,只用动词的被动义来表示被动。
一、借助虚词的。借助虚词来表示被动的,又可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形式: 1、“见·一于”一”式。用“见”表示被动,用“于”引进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这种句式中的“见”也可不用,而只用“于”引进主动者。在这种情况下,“于”也具有表示被动的作用。如: ②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同上) △ 如不需要引进主动者,只用“见”表示被动就行了。如: 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同上) △ 2、“为”””·所“”“·”式。这种句式里的“为”既能表示被动,又能引进主动者,“所外只能辅助“为”表示被动,使动词的被动性显示的更加清楚。如: ①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 如果不需要引进主动者,则连用“为所”以表示被动。如: ②不者,若属且为所虏。文言文被动句式的标志?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用“为”,“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3.用“见”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诗经里的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这种句子是叙述句中的一种。这种句子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所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是借助一定的词和句式来表示被动,但是二者有较大的不同。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式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用及物动词(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如: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国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鲁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见鲁君,争居首位。薛侯说:“我先被封为侯。”滕侯说:“我是周天子卜官之长。薛这个姓,是平常的姓,我不能居于他的后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言文被动固定句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言文被动固定句式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