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郭沫若诗归国杂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郭沫若诗归国杂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齐蹈厉啥意思啊?
四万万人齐蹈厉指四万万人齐心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蹈厉”,指舞蹈时动作的威武,在这里可用作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这句诗的含义是,诗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热切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奋发抗战,同心同德地打败入侵国家的敌人。出自(现代)郭沫若《归国杂吟》: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
郭沫若和鲁迅的诗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鲁迅的强项是散文和小说,郭沫若的强项是诗歌和戏剧。
鲁迅的小说,虽然只是短篇小说,但是文学史的定位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高峰。开端就高峰,郭沫若的诗歌和戏剧没有这么牛。鲁迅的杂文,这个这个就不用说了吧,鲁迅杂文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了。。。。。。其实朝花夕拾和野草也真心不错啊,要文采有文采,要思想内涵有思想内涵的。
郭沫若的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女神》了,也有“呐喊”的范儿(他的诗必须要喊的。。。)但是如果真的讨论诗歌的艺术水平,我觉得郭沫若不能称一流,只是在那样一个被禁锢的时代(诗歌形式禁锢、思想禁锢),他的诗显得比较有时代气息罢了,现在看看。。。现在我是不会看的。戏剧水平一般般啦,比不上曹禺。
鲁迅先生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文学运动的第一批领军人物,而郭沫若比之稍晚。总体而言,对整个现代文学的贡献,鲁迅显然是高过郭的;在具体文体的影响力上,鲁迅的地位也是高过郭的;论及人品问题,这个就不用问了吧,鲁迅先生无疑是我们民族的守夜人和启蒙者,而郭沫若,建国前投机钻营,心术不正;建国后除了捧臭脚还是捧臭脚,这个你可以具体参阅他建国后的诗歌(真的会吐的)。我想对于一个文学家,没有了良心和critical spirit,他的文字是没有灵魂的。
这个问题很学术,我必须分开来回答。
1、鲁迅一生写诗不多,大概80余首,他曾说过一句话"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这是用批评家的手法对唐诗做出的高评价,也无意中隐含了鲁迅作诗的态度,鲁迅的诗歌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创作时间跨度很长,从19岁到54岁(临终前一年)一直在写诗,这也说明了鲁迅先生的重心不在诗歌上,毋庸置疑,鲁迅以前爱碑帖和抄古文,后来在小说、杂文、散文诗上面有极高成就,作为一个诗人的鲁迅较少为人关注。
2、郭沫若盛赞鲁迅的旧体诗,认为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
他在1903年写的那首《自题小像》可谓是他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鲁迅诗歌的一个特点——爱用典,其中"寒星"即出自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是一种香草的名字,用来隐喻明君。鲁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他的很多诗歌用典丰富,并且入诗全不生硬,并且还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抒情表志。鲁迅深受屈原、庄子影响。这种用典的诗歌有很多,比如《送0.E君携兰归国》: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此诗作于柔石被害第五天,句句有用典和隐喻,言外大有悲凉愤懑之意。
3、鲁迅诗歌多以"无题"作为诗名,且诗歌多沉稳凝重,节奏和情绪把控很好,间有促狭讽刺之作,也有一些剑走偏锋之诗,诙谐幽默中带有揶揄。比如《南京民谣》(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和《公民科歌》之类的诗为讽刺国民党或者表达自己政治意见,这类诗多比较自由随意洒脱,也正符合先生的个性。鲁迅还有一首诗《题三义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郭沫若诗归国杂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郭沫若诗归国杂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