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看待杂体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如何看待杂体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只知古诗的平仄格律,不知古代文字读音,真能感受到音律之美吗?你怎么看?
感谢老师邀请回答。首先我认为本提问应该是“真能感受到古音律之美吗?” 少了一个“古”字,这个提问是不完整的。
现代诗歌既不拘平仄,又无一定格律,一样给人们无穷的文化艺术享受。
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因时代变迁,更兼当代普及普通话的需要,有太多的汉字发音与古音不同了。甚至有些字在字典里也查不到古音了。如“斜”“回”等等,就是最近几年也有更改了发音的字,如“堆”“逊”等等。再者,古时的诗词是“吟唱”,而现在已经没有人去“吟唱”了。而是去品读,去欣赏,去感受。至于古汉语的读音就不那么重要了。毕竟懂得古音的人太少了。总不能因为不懂古音我们就不写格律诗了。
只要能抒发美好的意境,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能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高雅文化艺术享受,就是好作品。读者同样能感受到韵律之美……
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有不妥之处请师友们指点!
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够知道古诗的平仄格律那就很了不起了,可惜的是并不多。至于古代的读音,我认为倒不必再去深究了。简单来说,理由如下:
第一,远古及中古时代早期并没有统一的音韵标准,但音韵一直存在;直到中古时代早中期之后才有音韵学者逐渐加以研究和规范。《平水韵》就是集大成的音韵范本,通行了近千年,到现在又受到了普通话新韵的挑战。所以,音韵必须有一个标准,至于读音,不但是变化的,而且还是全国各地人群不同读音互相渗透的结果。例如普通话只要出了北京地区,几乎都是不标准的,各地的老师也教不标准。但是,对于某一个字的音韵,比如北京的京,平声,不管你平常在实际生活中把它读成入声调都行,但在诗词文章中它必须是平韵字,这就叫规定;
第二,至于音律之美,是在规范的平仄格律之下,根据通行读音来加以规范的。普通话读"一″字,如果广东人他一定要读成"丫″字,那不能说是音律的问题,而是人为的问题。
谢谢。
要真是这样的话,你可能真的感受不到音律之美。
大家都知道古诗是用古典文创作的,我们现在做文章用的是白话文。两种文体都是对社会语言的文字留存,阅读的时候,古典文需要语言去修饰它,特别是古诗又套用了平仄格律,平仄之间需要停顿修饰去音和入音的区别,这也就是古诗抑扬顿挫给我们带来的音律美。然而我们现在做的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文,它已经是一种十分接近口语的文字了,语调上没有过多的起伏,大部分都是比较平实的,朗读时感情比较细腻和平淡。一般来说,用现代语言去朗诵古诗在不通晓古诗音律情况下,是不能够体现古诗音律之美的。
古诗是为吟诵创作,所以他一定要结合音律,甚至宋词是专门有人来演唱的。而现代文是为阅读创作的,看和读通晓其意思就达到目的了,不需要过度的音调去修饰它。
用现代人的语言和文字功底去创作古诗,既不能体现古诗的文字美,也不能够体现古诗的音律美。过于强调平仄格律使用古音韵造就了很多生涩难懂的字词,单就看文字方面就已经拿捏不准了,更不用说吟咏起来是什么感觉了,可以想象一个画面,吟咏者兴趣盎然,激情澎湃,听众的表情模棱两可,似懂非懂的样子,根本就是在凑热闹罢了。
有意愿欣赏古诗音律之美的朋友,可以在有空的时间去看一下香港中学生展示的古诗词朗诵技巧。可惜是用广东白话表演的,尽管表演者语调和表情都很饱满有激情,我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古诗词的韵律,是根据地方的方言来定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你比如说诗经,他就分得很多,包括什么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所以说我们今天读古诗文,念古诗文,普通话来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够,仔细分析古诗词中的内容,加上一些地方的特长,古诗词中,有不少地方特色,古诗词在今天已经被很多人用普通话给修改了,每一次修订都会修改一些东西,不然后世的文人墨客吃什么,使我们普通人能够读得懂看得清,再没有特别特别的,很土很土的话,镶嵌在诗词里面,要读懂古诗词,就要懂得诗词的格律和写作方式,诗、雅、颂、赋、比、兴,如果不知道这些,那么你读取古诗词来,理解的方式方法,就要欠缺点。那么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用字的规律,古诗词的韵味也欠缺一点。
其实现代诗词也是古诗词过来的,尤其是赋,一般在古诗词到现代诗词,赋是最能说明事情,也最能郎郎上口的了,他基本上不限平庂韵,但你必须压格式韵,而且里面最多的表现手法是:排比、比拟、拟人和对偶,如果不会这些,那你就不懂得赋,也写不好赋,也理解不了赋的美妙。
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是不是古体诗就随心所欲,毫无限制?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先看看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时间不同。以唐朝为界限,唐朝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唐朝之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所以,唐朝以后多为近体诗。
2、在句法上不同,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3、在用韵上不同。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4、在平仄方面不同。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诚如“返璞归真”成语所云,无有古体诗之“璞”,何来近体诗之“真”?此处须要剔除虚无荒诞之“诗意”一说。诗若无意,你我写诗读诗又作甚?
恰恰因为,源自“古体”的诗贵哲理思辨、诗美藏情含趣、诗妙平仄格律,方才孕育了诗词歌赋巧夺天工。
以为古体诗随心所欲,以为近体诗僵化逼仄,不免轻薄,也不免搞笑。
先解释清楚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指的是我国唐代所形成的律诗和绝诗(即绝句),以及排律。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对其句式、句数、字数、声律、韵律均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
古体诗,亦叫作:古诗、古风。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之所以称为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
古体诗的产生较早,按照时期划分,应该是形成于汉魏六朝。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诗、杂体诗等等。
古体诗的写作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没有一定的定数,少者仅二、三句,多者会长达数百句(如:《焦仲卿妻》〈即后人称为:《孔雀东南飞》的是也〉)。
古体诗的每句字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定。或四、五言,或六、七言,或五、七言杂以三至十一言,依照其字数,可称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体。其中以五言、七言的诗体较为常见。所以,又叫作:五古、七古。
古体诗多是使用口头语言,不讲究对仗。其押韵的范围较宽松,也比较自由,平仄韵均可使用,既可以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可以间隔换韵。
如: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是聚集凝聚的精华……它包括:语言,思想,境界,意境,审美,塑美……
所以当诗形成的时候,已经是形成了一个高度的文化思想形式!这个形式就像金属里面的黄金……
是不是诗?只要大家一品读?马上就明白了这是不是诗?是不是好诗?
我不相信古代没有散文诗?表达形式千变万化……
诗~像心一样自由……心真的可以飞翔……心飞起来才可以写诗……写诗的心需要高远……
需要陶醉……需要唯美……更需要:爱!!
我们为什么写诗?那是因为我们爱这个世界……我们热爱生活……我们热爱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我们热爱我们眼前流逝的一切……
我们自己的心把以上所有都包装起来……
希望大家都来审美!都来写诗!品读诗……
《海洋之音》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叠字诗、叠字词、叠字曲不乏其例,有哪些妙用叠字的词句?
叠字用得最好的,就我现在所知,当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叠字,从内容上来说,写出了李清照晚年的悲苦心境。
李清照一生以南渡为界,划为两个阶段。她的创作也因境遇陡变而发生变化,就此也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的创作,主要表现闺中生活,多写自然风光与离情别思,总体来说可归之为闲愁,思想艺术性不是很高。随着北宋灭亡,钟爱的丈夫去世,所喜金石字画丢失殆尽,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境遇与前期相比可谓是天翻地覆。这大大地刺激了她,让她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了提高。
《声声慢》可谓是她南渡之后的代表作。而这首词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起首的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写出了她国破家亡之后,心中茫然,若有所失的情态。她孤身一人,在屋中四处寻觅,不停寻觅,似乎要找到些什么。然而最终什么也没有找到,再次四顾,才发现屋中“冷冷清清”一片。
叠字诗词,是指诗中部分诗句或全部诗句均用叠字写成。所谓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组成一个词,又称重言诗。叠字的恰当运用可增强语言的节奏美,表达强烈的情感。顾炎武的《日知录》有云:“诗用叠字最难。”“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
王建有首调名“字字双”的宛转诗,每句都用叠字,是现存最早的叠字诗:
宛宛转转胜不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
诗僧寒山有一首叠字诗: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
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
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叠字诗有两种情形,以上是同一句中有重叠的字,另一种是将一些字重复读或上一句中的几个字在下一句中重复使用。
我注意到在众多提问中,很少有提及有关“叠字”妙用这个话题的。那我们就借此话题来共同探讨“叠字妙用”。
叠字是中国汉字语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叠字的出现,实际又展现了很多的功能以及文学语言的趣味表达。因为叠字更加显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句,又称复字、重言。两字相叠称为单叠;四字相叠称为双叠。在古典诗体中,运用相当普遍。在《诗经》总集305篇中,就有204篇中用叠字。显示了精深的语言表现力和惊人的创造性,对后世的诗、词、曲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我们熟悉的“关关雎鸠”、“呦呦鹿鸣”、“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雨雪霏霏”等。再如,《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对运用叠字的高度评价:“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在晋唐时期格律体汉诗形成并逐步盛行,在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盛行之后,叠字运用就逐渐减少了。因为格律诗在字数、句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遣词用句都讲究高度凝练。如果一味滥用叠字,势必造成诗意的繁复和音调、音节上的不谐。但是,“事在人为”,在唐、宋两代也不乏成功地运用叠字的佳作,如,王维的《积雨辋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天净沙一一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2,初见白发一一王𨑳相。
日日风尘色,
劳劳簿领身。
不知明镜里,
已作二毛人。
每天风尘仆仆,在官府里作为小吏忙忙碌碌,都不知道镜子里头发已经花白了。
黄蔷薇过庆元贞一一高克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看待杂体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看待杂体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